Início » 取消文化,是對還是錯?

取消文化,是對還是錯?

黃君怡 Lisa Wong*

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不少人會到網絡平台發表意見並進行討論。雖然這極大地改善了我們在全球化社會中的交流方式,但也衍生了一種越來越普遍的文化現象——取消文化。

取消文化,或稱指控文化,是一種社群抵制行為,意圖透過檢舉個人、名人或節目內容一些被視為冒犯、無恥、種族主義、性別歧視等行為,發動輿論將其驅逐出其所屬的社交圈子、社群媒體或是現實中的活動,使之失去原有的公開支持而無法繼續存在,最終「被取消」。
這種「矯枉過正」的做法,是對還是錯?

取消文化賦予人們權力

取消文化的例子,以 #MeToo運動最具代表性。當時的運動揭露了性侵犯和騷擾的醜聞和爭議,讓成千上萬的受害者發聲,點出了不同行業中濫用權力且有權勢人物的名字。有些被指控的演員更從螢光幕上淡出了身影,不獲繼續拍攝電影或電視劇續集的機會。#MeToo運動主要突出了社會問題和存在的不平等,在公眾的強烈抗議後,可會導致一些正面的改變,如提高了人們對性侵犯的意識,並鼓勵更多人發聲和尋求保護,有些公司還在這場運動後特意創建更安全的工作空間。

延伸閱讀:疫情下的跨文化對話

迪士尼也曾被指控其早期製作的一些動畫片含有種族主義和刻板印象成分,例如在《小飛象》中,烏鴉一開始嘲笑小飛象時,以誇張的黑人肢體和聲調唱歌,被認為有揶揄黑人的意思。被指控後,影音串流平台Disney +於去年把包括《小飛象》的幾部經典動畫從兒童區下架,改為需要家長陪同才可以收看。

在亞洲,我們同樣可以感受到「取消文化」這種現象。3年前,中國內地網民利用線上平台,以消費者的身份反對時裝品牌D&G,抵制其發表含有種族主義成份的廣告,並敦促其他人停止使用該公司的產品。

取消文化應繼續存在嗎?

社交媒體平台成為雷區,讓有影響力的人物不得不進行一定程度的自我審查。每個人好像都要意識到壓迫、種族、文化和社會正義的問題,如果因無知而犯了錯,就有被取消的危機。不少批評家認為這種文化現象是無情的,甚至是有毒的,因為其阻礙了言論自由。

讓某人對自己的行為或有爭議的觀點負責,取消文化是不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案呢?它只挑出一個單一的意見,並且阻止了被指控人士的辯解。在嚴重的情況下,它更會變成網絡欺凌,如有人提倡公開被指控人士的電話號碼、家庭住址等個人詳細信息。更糟糕的是,由於話語主要發生在網絡空間,因此很難監管這種有毒的行為。

延伸閱讀:社交媒介使用與移民身份認同的關係

取消文化並不是一個新現象。流放和抵制的行為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但由於社交媒體的力量,令這種現象在本世紀變得更強大,且獨一無二。個人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交織在一起,如果個人在外界做出譴責行為,他們私下的個人資料就有被曝光的風險。

我們是否可以相信,人是有能力去改變自己的。十年前不夠三思熟慮地發表的聲明,會不會有可能無法反映其當下的觀點?正如迪士尼把幾部被受爭議的動畫片下架後作出的聲明︰「這些刻板印象在當時是錯誤的,現在也是錯誤的。我們不想刪除這些內容,而是要承認它有害的影響,從中吸取教訓並引起大眾討論,共創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未來。」與其因某人「錯誤」的行為而將其標記為「性別歧視者」或「種族主義者」,我們是不是更應該開展對話,並從這些經驗中學習?

*澳門語言交流暨文化推廣協會副會長Vice-President of LECPA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