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觀點 路環有多神—澳門島神

路環有多神—澳門島神

程偉恆*

說起路環,你腦海會浮現出什麼景象,海灘?海盜?葡撻?手打咖啡?相信各位讀者無論如何都不會想起這幾組字:譚公、洪聖大王、觀音菩薩。以上幾位都是路環舉足輕重的神祇,甚至曾幾何時可能整個路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今卻顯得有點寂寂無名,殊為可惜。作為「澳門島神」首篇,我們將視線移至路環,由路環作為起點,與大家一同認識澳門民間信仰。

據澳門政府統計,1950年至1960年路環人口只有2,254至2,767人,而澳門半島則有153,640至166,544人,大大的路環(當時面積比澳門半島還大)人口僅僅只佔全澳門百分之一左右。然而,地廣人稀的路環足足有8座中式古廟,人口密度雖不高,神仙密度卻非常高。

8座古廟分別是位於路環市區的三聖宮、觀音古廟、天后古廟、譚公廟;九澳區的三聖廟、土地廟、觀音廟;以及黑沙海灘的大王廟。現今已很難確切考證每座古廟實際興建的年份,按《廟宇遊蹤》小冊子所示,最早興建的古廟為天后古廟(不晚於1763年),最晚興建的是大王廟(1902年),另土地廟則不可考。可見,民間信仰在路環早已札根數百年。

可是任何再深厚的文化在時代巨輪的洗禮下,難免都會有所褪色,路環的民間信仰似乎也不例外。為了更好認識各座古廟,筆者實地走訪8座古廟,說來慚愧,竟然除了路環市區的4座廟外,其他4座廟是首次參觀,而這可能不是孤例。當筆者試圖尋找九澳土地廟時,詢問一位當地居民,連他也不清楚這座廟確實位置,可以猜想一般外地人更不可能知道這座廟。幸好科技發達(百度地圖),最終也找到了周圍被工地包圍、難以發現的九澳土地廟。

按筆者所見,大部份的廟可以用「荒廢」來形容,而這絕不是一個誇張的描述。假如以香火來衡量一座廟的興衰程度,8座廟當中只有譚公廟與天后古廟還聞到陣陣的香火味,無疑人氣依舊;至於其餘6座廟,特別是筆者從未到訪的4座,連人影也不見一個,遑論一絲香火,相信任何人到訪這4座廟也會感到凄靜。如大王廟附近便是黑沙海灘,人山人海,燒烤攤傳出陣陣香煙;而大王廟連一個拜訪者也沒有,兩者對比極為鮮明。

曾經在路環興盛的民間信仰,如今明顯變得冷清,箇中肯定有相當多原因造成,筆者已在「翻開澳門#09」一文中有所提及,有興趣的讀者可到澳門學16號Matters網站查看,在此就不再討論。

回到路環的中式古廟,路環廟宇的結構相對澳門半島的中式古廟,明顯簡單得多。只要一踏進門口,幾乎可以把整座廟宇看清,這樣也使廟宇內的神明較為單一。大部份廟宇都只供奉主神,例如大王廟就只有洪聖大王一尊神明坐鎮。

位於路環河岸邊的譚公廟

8座廟共有12位主神,分別是三聖宮的金花娘娘、觀音娘娘及華光大帝;觀音古廟的觀音娘娘;天后古廟的天后娘娘;譚公廟的譚公;三聖廟的洪聖大王、關公、譚公;土地廟的土地公;觀音廟的觀音娘娘;大王廟的洪聖大王。有必要說明一點,一座廟宇通常不只供奉主神,還會供奉其他神仙,例如土地公幾乎出現在每一座廟宇。

撇除重複出現的神仙,路環供奉了金花娘娘、觀音娘娘、華光大帝、天后娘娘、譚公、洪聖大王、關公、土地公,合共8位主要神仙。究竟這8位神仙是何方神聖(如譚公相傳是一名神童)?衪們又有何種神力吸引這麼多信徒供奉?路環與祂們的關係又是如何?


留不住香火,起碼留得住故事。就讓我們從各位神仙背後的傳奇出發,一起認識澳門民間信仰。

*澳門學16號作者之一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