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建築師Sara Neves:「我們必須保護文化遺產,但也必須非常謹慎」

建築師Sara Neves:「我們必須保護文化遺產,但也必須非常謹慎」

雖然文化遺產保育日益受到重視,但面對城市發展,建築物、街道和記憶仍逐漸消失。兩位建築師馬努諾(João Nuno Marques)與李濠生(Nelson Silva)透過繪畫和攝影,記錄了澳門的變遷。策展人兼建築師Sara Neves與馬努諾在接受《澳門平台》採訪時,介紹了為何希望將這些記錄轉化為展覽「框住未來的過往」,並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如何在城市身份消失之前予以保留?

飛俊希 Fernando M. Ferreira

– 是甚麼激發你們策劃今次展覽?

Sara Neves – 我認識馬努諾(João Nuno Marques)和李濠生(Nelson Silva)很多年了。我注意到他們兩人對城市有一種獨特的記錄方式。我不確定這是否因為他們是建築師,還是因為性格使然,但他們一直用各自的方式不斷地記錄。後來我發現兩人之間有一些共同點,這令我不禁要問:「這些記錄展示了城市的發展,既美麗又非常有趣,但為甚麼只能被保存在抽屜或硬盤裡?為甚麼我們不把它們展示出來呢?」

– 你們對澳門在保育與城市發展之間的平衡有何看法?

Sara Neves – 這是今次展覽的核心主題之一。與許多可以不斷擴展的城市不同,澳門是個不能無限拓展空間的城市。即使有填海工程,土地仍是有限的。因此,必須做出艱難的抉擇。保存一切是不可能的,但通過這些記錄來觀察城市,能幫助我們了解哪些才是真正值得保留的部分。

馬努諾 – 我同意(Sara Neves的觀點)。當我畫畫時,其實並沒有刻意去思考城市的保育問題,但在無意識中,我最終記錄下的正是那些只有有限生命的部分。也許是因為我知道它們不會永遠存在,而這種短暫性反而賦予它們某種魅力。

我認為澳門確實存在保護文化遺產的意圖,但這些遺產仍然有些缺乏保護。雖然有些建築物已被列入保護名錄,但那些非正式的遺產,也就是構成城市視覺身份和城市肌理的部分,往往被忽視。解決方案並不一定總是拆除和重建。在某些情況下,重修和再利用可能是一個更為聰明的替代方案。

建築師、展覽策展人 Sara Neves:在一座持續變化的城市裡,這些記錄尤為重要,因為我認為完全將這座城市的現狀凍結是不可能的。

– 這些記錄是否具有紀錄性質,旨在保存澳門的身份認同?

馬努諾 – 是的。雖然起初並非抱著這樣的意圖,但最終這些記錄確實成為了紀錄文獻。我有系統地進行繪畫,而這種習慣可以追溯到我的大學時期。在葡萄牙建築史課程中,我需要編輯一本收錄14世紀至今的葡萄牙建築作品的筆記本。這讓我意識到,透過繪畫,我比單純拍攝照片更能記住大量的資訊。在澳門,這習慣變得更加重要。例如,在疫情期間,我完成了許多記錄。

– 你們會如何描述澳門的視覺身份?

馬努諾 – 澳門的建築身份正逐漸消失。這種風險來自於在建設時缺乏對既有建築的敏感處理。例如在氹仔舊城區及內港一帶,其視覺和建築身份正在以極速消退。在短短三到四年的時間內,展覽中我繪畫的三幢建築物已經不復存在。

Sara Neves – 除了東西方文化交融這顯而易見的特色外,另一個定義澳門身份的特質是「無建築師的建築」。許多結構雖然並非隨意建造,但並沒有經過規劃,卻成為了城市的主要組成部分。這些建築並非沒按格式,也非完全隨性,但它們缺乏中央規劃,反而有機地生成了一些空間和建築解決方案,有時甚至比規劃出來的社區更有趣。然而,這種建築類型也正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統一化、更標準化的建築風格。

– 展覽涵蓋了2018年至2024年這段期間的記錄。如果必須選擇一個關鍵時期,會是哪段時間?

Sara Neves – 當我們分析過去幾年的記錄時,我們注意到,在疫情期間,繪畫和攝影的產量大幅增加。例如李濠生由澳門旅遊塔開始拍攝了新填海區的擴展。這擴展只會發生一次,記錄它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過程。馬努諾在疫情隔離期間畫下了新大橋的建造過程。我認為疫情期間不僅僅是因為缺乏娛樂活動,還迫使我們所有人都開始審視自己在生活的這座城市,因為當時我們幾乎都一直待在這裡。

– 你們如何解讀澳門的無常性這概念?

馬努諾 – Sara作為策展人,成功地從我們兩個人的記錄方法中,辨識出這個共同的主題。在澳門,無常性是一種根深蒂固的特性,尤其因為這座城市變化極其迅速。不過,我注意到人們對於記錄城市的興趣越來越濃厚,例如Facebook上有許多專頁分享澳門舊時的照片,我感覺到這座城市仍然深受喜愛,人們對某些地方依然懷有特殊的情感。

Sara Neves – 無常性的議題既體現在兩位的作品中,也反映了對澳門的了解。李濠生的視角更為保守,但我認為我們有著相同的目標。保存城市某些部分的唯一方法是作出妥協。我認為這座城市必須在現有空間中重新定義自身,這意味著我們需要保護文化遺產,但必須謹慎判斷何者是真正的遺產。政府或許更重視新古典主義建築,例如議事亭前地大樓,但澳門還有一些更自主、甚至是自建的城市部分同樣值得關注。在一座持續變化的城市裡,這些記錄尤為重要,因為我認為完全將這座城市的現狀凍結是不可能的。

– 你們如何想像未來10到20年的澳門?

馬努諾 – 澳門可能會變得像其他中國城市一樣,例如珠海。我了解到,在一些歷史城區,中國採取了非常用心且細緻的修復方式。希望澳門能成為一座重視文化遺產的城市。

– 應採取哪些措施,在不妨礙發展的情況下保護文化遺產?

Sara Neves – 關鍵是「標準」。我們不能僅僅拆除一切,也不能將城市凍結在某個時代。我們需要研究每一座建築,了解哪些需要保護,哪些可以改造。此外,社會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人們需要認同並重視歷史建築,因為如果沒有社會層面的認可,就很難激發出保護這些建築的政治意願。

馬努諾 – 這不僅僅是保護過去的問題。我們也應對現在正在建設的事物保持標準。今天的建設將成為未來的文化遺產。

在一個不斷變遷的城市中,無常成為其身份的一部分。由Sara Neves策劃的展覽「框住未來的過往」,透過兩位建築師李濠生(Nelson Silva)和馬努諾(João Nuno Marques)的眼睛,深入探討澳門的城市面貌。他們用了七年時間(2018-2024)記錄下這個變遷中的城市。
展覽在「創意空間」(Creative Macau)舉行,於3月20日晚上6時30分開幕,展期至4月17日。免費入場。
Tags: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