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觀點 「極端的聲音未必更有市場,它只是更有戰鬥力」

「極端的聲音未必更有市場,它只是更有戰鬥力」

清華大學教授、哥倫比亞政治學博士劉瑜近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闡述了她為何認為「極端的聲音」更具煽動性。「極端的聲音未必更有市場,它只是更有戰鬥力。 因爲聲音越極端就越清晰、越有激情,很容易形成觀念的同伴羣體,而一旦形成羣體,哪怕是非正式組織的羣體,只要他們形成一擁而上的集體行動態勢,其力量就是幾何基數增長的。」劉瑜解釋道。

「10 個相互配合、並肩作戰的人,力量可能足以壓倒 100 個、1000 個一盤散沙的人。所以極化是危險的,因爲他們可以四兩撥千斤,綁架整個社會。相比之下,模糊的聲音、遲疑的聲音、中間的聲音比較難以形成觀念共同體,因爲你缺乏激情,缺乏『佈道』精神,懶得行動,也不抱團,那就等於拱手把世界交給了極端的人。」

「所以我一直覺得,這個世界上並不缺乏溫和的人,缺的是溫和而意志堅定的人,也不缺理性的人,缺的是理性而有使命感的人。寬容的人肯定也是多數,但是充滿激情地扞衛寬容,這聽上去就像是悖論。這就是爲什麼理性的聲音常常明明是多數,卻被邊緣化。」

「但是長遠來看,我還是相信理性的力量、溫和的力量、寬容的力量。理性未必會戰勝不理性,但是不理性常常會戰勝它自己。因爲極端的聲音轉化成現實、轉化爲政策往往是不可持續的,它會破產。就算不轉化爲政策,輿論場裏也常常有『偏見對抗偏見』的格局。」

「一個好的社會未必是理性的聲音最高調,而正方聲音出來,呈現局部的事實或者道理,反方又跳出來,呈現另一部分事實或者道理,劇情不斷『反轉』,最後形成一個大體『客觀』的全景。當然,這種偏見對抗偏見的邏輯能夠展開,前提是開放的言論空間,是權力不在公共領域裏面煽風點火、拉偏架。一旦缺失了這個條件,公共領域的自我糾錯機制肯定會失靈。」

*《澳門平台》撰稿人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