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專訪 「無一部門準備好」

「無一部門準備好」

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主席戴祖義表示,颱風「天鴿」後整治工程的一大難處是缺乏資源,坦言有必要提升基本民生服務專營公司的質量。他說政府已全力以赴,亦在過程中汲取了經驗。
時刻做好準備——這是民政總署管理委員會主席在颱風中上的一堂課。在與《澳門平台》的獨家訪問中,戴祖義講及這個近十年來的最強颱風襲澳後的最壞幾小時,以及其所導致的損失;亦對清潔專營公司未能及時清理垃圾一事表示關注。為了避免重演8.23風災的歷史,政府會重新檢視與基本民生服務專營公司的合約,確保額外資源的調配。(澳門平台:澳;戴祖義:戴)

澳:民政總署有準備應對如颱風「天鴿」一類情況嗎?
戴:由於這次是本澳有史以來最災難性的一次風災,沒有一個部門有準備到足以應付這般強度。我們并沒有準備好。這不代表我們沒有作出準備工作和關注,我們有過去的經驗,但本次的風災是大家所始料不及的。颱風的第一小時我們已經嚴陣以待,當懸掛3號風球(以至改掛更高風球)時,鑑於市面上的破壞,我們馬上召開了會議商討即時對策。定案下來,首要做的是確保道路的暢通以應付緊急情況的發生,這是第一天我們的首要工作。於凌晨一點的時候部分道路已經重開。當我到路環一看,發現情況并不樂觀,超出我當時的想像,可說是一片狼藉,道路亦被雜物堵塞。到了24日,我們終於把全部道路打通。接下來,我們要解決像垃圾收集這樣的問題。根據過往的經驗,我們知道將會出現大量的垃圾,所以即時著手到沿岸地區及市中心收集垃圾。但再一次如我前面所說的,是我們所沒預想到的。從8月24至31日,我們一共收集到了1.8萬噸的垃圾。我們的工作於26日稍停下來,因為另一個颱風又再迫近澳門,當天收到的垃圾量也達到了2900噸。這幾乎是正常時候每日垃圾量的2倍,也就是說該有多2至3家公司才能應付。但全靠民政總署、警察、消防員、解放軍駐澳部隊、志願人士和市民上下一心,我們總算順利應對。
澳:澳門市民做了民署的工作嗎?
戴:不是取代了,而是填補了。如果沒有了民政總署和垃圾收集公司,大家什麼都做不了的。我們協助了收集垃圾及支援志願者的工作。24日,我接見了各社區的負責人以跟進情況及協調志願者工作,我跟他們說不用慌張,首階段的工作我們會肩并肩共同應對。比方說,切除倒塌大樹的工作會由消防員和警察來做。至於下一個階段,我們可以聯合志願者工作。
澳:但您不認為市民之所以自己採取行動,是因為對政府感到氣餒嗎?
戴:市民自發性救災是因為看到這次風災的嚴重性,也看到政府當刻應接不暇。其實政府為此已作出應對,只是可能不在最及時的節點內。如果只由政府來收集垃圾,可能會用上一個半月,而這是不可接受的。在駐澳部隊和市民的幫助下,我們成功在一個星期內完成垃圾收集工作。且看美國,當地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及呼籲居民撤離住所。那可是一個超級大國,但其實在澳門也發生了完全相同的情況—災情超過了應對能力。這是我所想強調的一點,是為一自然現象。過去的幾年間,我們目睹了很多的颶風和極端風暴,都是由於氣候變遷而來的。所有的這些都警示著世界正不斷的改變,市民和政府必須汲取到應有的經驗教訓。
澳:您認為哪些是該汲取的經驗教訓?
戴:時刻做好準備。在過去40年,我們都慣於不具太大威力的颱風,大家也失去了防備意識。在我小時候,人們都會提前做防風準備,當時的警覺性是高很多。這次所導致人員的傷亡就是缺乏警覺性的結果,如前往被水淹浸的停車場救車等等。我們需要加大對人員的培訓和增加活動以加強市民防災意識。這必須要做,而且也不難做。
澳:您講到政府應準備得更好,具體是該做哪些?
戴:對資源的投放。我常常強調政府應時刻儲備額外的資源,政府應該要有方案來應對這類的情況。例如,我們共計一百多輛的汽車由於停泊在低窪地區而被水浸壞報廢。要是有一個地方可以安置汽車,我肯定馬上通報調動。物資方面,我有5萬個塑料袋和1萬雙膠手套,是真的有那麼多。但在24日後,全部都沒了。我向行政長官通報這一情況,就在即日晚上,就從廣州送來了20萬個塑料袋和其他我們所需要的物資,如消防車和垃圾車等。區域間的緊密合作非常重要,是應對災害的另一方案。我們得到了廣州政府的大力援助,加上南粵、南光等中資公司的協助、本地的建築公司和博彩公司的支援,免費調撥人員和交通工具救災。我們也組織了一大批人,之所以有欠協調性不是由於民署不想協作,而是很多市民自發參與就出來了。在未來,需要具備一個機構專門協調這項工作。當然最好是由我們來擔任,因為我們在各區都有服務中心可為分配物資和下達指令提供場所。
澳:您認為即使政府有再好的準備,也避免不了本次颱風帶來的破壞嗎?
戴:我講一下其他的關鍵因素:警報和天氣預報的問題,這是政府所要深入反思的。一個是我們在新聞看到的預報,另一個是警報,就如佛羅里達州政府通布的疏散指令,都是為了引起人們對嚴重情況的警覺性。我們必須考慮我們是選擇發出警報或是繼續使用這天氣預報系統。
澳:塌樹和被摧毀樹木是今次颱風的另一些後果,樹種的選擇和重新種植的工作會是怎樣?
戴:現在不是最好的時機重新去進行樹木種植工作,因為現正颱風季節,後面又是冬季的來臨。春天會是最好的時間。在城市區域內,逾2千棵樹木被毀,另2萬棵受到破壞。我們接下來會選擇最合適的樹種,加上近年來也未有重新整頓樹種,這會是一個好機會。首先,大型樹木只會安排種植在公園和休憩空間;市內則只種植抗風能力較強的樹種,也為了一旦發生塌樹亦不會阻塞道路。我們亦會採取中長期措施,如路環一帶受災相當嚴重,我們向廣州請求派出農業領域的專家來與我們共同研究、以恢復受影響的500公頃土地和逾50萬株的樹木。
澳:颱風過後也有與食物檢驗相關的問題。
戴:的確是有的,因為從沒有遇到過這麼多食物被浸毀的情況。由8月24日至9月1日期間,我們一共銷毀了360噸的食物,當中300噸是肉類。我們發現部分店舖在斷電一段時間後,食材的質量難以保証,對不合格的食材我們通通要求作垃圾處理。也有憂慮指會不會有人利用這些問題肉品謀利,我們已教肉店人員如何包裹該肉品及棄置地點,以便我們前往收集。我們亦加強對飲用水及供水網質量的檢測,沒發現任何異常。根據衛生局資料,多宗的感染病例都是由於衛生原因及斷電而導致食物儲存不當所引起。人們無法採取所有的預防措施。
澳:民防工作將由永久部門——民防及應急協調局承擔,在這新機制下民署的角色是怎樣的?
戴:我們會繼續目前的工作:支援警察及消防員的工作。
澳:政府宣布的多項防災措施之一是建設泵房以應對水浸。項目選址預設為廿三號碼頭,但被文化局以保育文物為由而受阻滯。有在考慮其他的地點嗎?
戴:我們尚未有定案,因為還沒收到相關部門的回覆,但我們已經有一個可以建設泵房的地方。那是在廿三號碼頭的附近,也是在沿岸地方。已經找到了解決方案,海事及水務局、工務局都批准了。現階段是程序上的手續,我預期在2018年就可以開標建設泵房。這個泵房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用作收集低漥地區的雨水及將之排到海裡。當然要是發生像今次的風暴潮,可能仍會不足以應付。但在正常情況下,泵房會達減少水量的效果,從而降低水浸的次數。
澳:您認為民政總署和政府對應對風災有所缺失嗎?
戴:三大特許經營商(電力、水、電訊)中,只有電力公司有3小時後備電供電方案的前瞻,是唯一一間具應對力的經營商。未來,我認為政府應要求這些公司除了保証日常的運作外,也要備好額外的資源。這就是我一直講的留有預備,這是政府所要有的。目前,我們只具確保城市日常運作的準備。澳門清潔專營有限公司(CSR)要提高應對力,包括車輛及人員調配方面,我講的是要起碼增加30%。我有司機可以提供唯沒有垃圾車。專營公司應當確保緊急情況下公司服務的穩妥,而這也應該寫到合同裡。我認為這是政府要反思的一點。
澳:您怎樣評價民署轄下的澳門清潔專營有限公司的工作?
戴:我可以給出評價但這不是我所想要的,我期待是高一點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協調到的,因為緊急情況的那幾天我們有了解決辦法,但我所希望是可以更好點。比如,他們沒有額外的車輛令我要向廣州請求支援。因此,我認為政府必須要向專營公司要求儲備額外資源,不能只是足以應付日常所需的運營方式,因為像颱風天這類狀況是會出現的。
澳:您覺得政府以及民政總署的形象變差及令市民失去信心嗎?
戴:我不覺得。我們不會放棄,也不會停下來。可能頭幾天會有這樣的一個觀感,但後來市民也了解到這次風災是超出了應對的極限。我認為行政長官已作出了即時的應對,跟我一直保持聯繫,我們亦每6小時向他報告一次進展。風災的威力超出了我們的能力範圍,政府方面不是沒有整頓的意願,只是我們沒有應對這樣情況的能力。運輸工務司司長提到是次颱風打破了所有的記錄,無論是風速還是水位上漲之快,都是歷來之最。我把這次颱風看作會一次改進的機會,只有在脆弱的時候才會看出政府的管治能力,而不是在風平浪靜的時候。
澳:考慮到傷亡的數字,加上所造成的破壞,您不認為這是非常沈重的一堂課嗎?
戴:對於所有人,我們、政府及市民,我們都要在是次颱風中學習,要知道有所防範。我們從這一點上來訂定指引,人們不知道要作出預防?我們就在學校裡教。我就是受過這樣的教學的。今時今日這問題不被提起是因為我們覺得受著保護,失去了警覺性。8號風球懸掛時仍然有人在街上走動,從這就知道很多東西需要改變,包括思想上。政府方面則要做好準備及備有額外的資源。
澳:對破壞有一個估算嗎?
戴:估計支出約需1.7億澳門幣,但這只是一個很粗略的估算。損害是無法估量的,比方說,樹木是很貴的,一棵樹就要花上超過10萬澳門幣。
澳:氣象局是本次風災中最為人咎病的部門,您不認為這個責任應由各部門分擔的嗎?畢竟各部門都達到了其極限。
戴:我們各部門都有極限,也許氣象局的問題已有一段時間,風災就成了最後一根稻草。我們要適時處理事情,我也不想談論這件事,因為當事人已經決定辭職了,但我認為有關當局應汲取經驗,日後更好的為市民服務。

 

蘇爔琳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