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現實 「保護土生葡人文化極為重要」

「保護土生葡人文化極為重要」

Guilherme Rego 古澤霖

關注其文化保護的土生族群認為,土生菜與國際連結是未來保育的方向之一。這個菜系一直在各自家中一代傳一代,因此「搜集全球土生菜食譜」項目能讓更多人認識這個「家常」美食則顯得相當重要。

澳門一直以「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為定位。為奠定這一地位,澳門利用其多元美食的優勢,透過聚焦本地美食,推廣自身的特色。澳門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的成員之一的背景下,旅遊局在慶祝「可持續美食烹調日」的同時並宣傳澳門土生菜及促進美食的可持續發展。

澳門土生葡人社群遠遠不止有澳門居民,他們早已遍佈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因此「搜集全球土生菜食譜」項目的使命是記錄食譜和故事,以及了解這種美食是如何在國外被重新創造和適應。

不少土生葡人僑民均表示,在保持土生菜原創性方面遇到困難,無論是在夏威夷的檀香山,還是巴西的里約熱內盧,由於缺乏食材,未能夠保有食譜最純粹的傳統,大家只能盡其所能,有土生葡人坦承,很懷念從家裡學到的食譜。

然而,這不一定是一個問題,甚至可能是一個機會,因為這意味食譜可變化成另一種可能。澳門土生協會理事長飛文基向《澳門平台》分享,在學生時代,自己在里斯本也遇到相同問題:「甚至做一份炒飯都很難。」他笑著回憶道。但他強調,重要的是 「儘量複製 」原始的配方。

文化局局長梁惠敏亦表示,澳門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是澳門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亦是本澳東西文化交流」的體現。
飛文基亦表示,現時土生葡人美食「現已獲得官方認可」,「這意味著在官方層面上對這種已經存在了數百年的美食有了更多的關注。」

延伸閱讀:「讓美食成為澳門吸引旅客的因素」

渴望國際化

為保存文化記憶,確保土生菜的可持續發展,確保這一文化遺產能傳承給下一代,其中一個方法就是將其國際化。

然而,澳門旅遊學院副院長羅曼儀認為,首先必須揭開土生菜的「神秘面紗」。她表示,土生菜「家傳」的性質令餐廳很難供應土生葡菜,並可能造成一種「身份危機」。「葡萄牙人認為澳門土生菜是中國菜,而中國人則認為澳門土生菜是葡國菜。」羅曼儀認為,要解開這一迷思,可以做的就是整理 「真正的澳門土生菜食譜」,這也正是文化局和旅遊局目前正在開展的工作。

下一步,她建議要統一食譜,並思考如何將土生菜商業化,以及呈現菜式的重要性,令土生菜更具吸引力。羅曼儀解釋,從家常菜轉變成商業項目需要有流程上的改變。

「所有偉大的美食都是從家裡開始的。」飛文基表示,土生菜食譜「必須要有所改變」,直到菜式被廣受接納。「澳門土生菜也必須經歷同樣的過程」。他直言:「大家會習慣吃免治,覺得是一件平常不過的事。但之後會開始有其他改變。我知道很多酒店都想在他們的菜單中加入土生菜,但事實是他們不認識這道菜,仍有許多工作和推廣要做。 」

正因如此,澳門旅遊學院副院長羅曼儀認為,土生菜「不是靠聘請名廚就能輕鬆教到出來」,有必要尋找新的方法來推廣土生菜。「我認為盡快採取行動,並盡可能讓最多的人一同參與是很重要的。 」

因此,羅曼儀讚揚「搜集全球土生菜食譜」項目的重要性,並指該項目對保護土生葡人文化極為重要。文化局局長梁惠敏也認同這一觀點,認為應確保澳門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得以永續傳承 」。

飛文基亦稱讚這是「一個龐大且有意義的項目,特別是在土生菜發展的這個時期」。他指出:「例如旅遊局等部門已着手工作,並且做得非常出色,我甚至會說這一工作非常艱鉅。」然而,為了使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國際化,他承認「它必須失去一些特色,但不能放棄原有的樣子 」。

自然而然的永續發展

就廣義的「可持續發展」而言, 飛文基認為:「充分利用剩餘資源的想法,一直與土生葡人美食相關 」。過去本地菜有一個特徵—「份量多,不可能在一天內吃完」。「總有剩菜可以用來做第二道菜。」他又以「Diabo(大雜燴)」為例,這是一道以利用節日過後食剩的餸菜而為人所知的土生菜。

他說,在聖誕節,土生葡人的餐桌上的餸菜成為「世界上最豐富的一餐」。 「大家煮了很多食物,吃了很多,但也吃剩了很多。浪費是一種罪惡,家人會把吃剩的食物再利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多得了各種試驗,這道菜被發明出來。」

飛文基表示:「我認為所有這些家常菜本身都具有可持續性,因為它們賦予了剩菜新的可能性。這一元素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可持續發展原則所捍衛的標準:不要浪費,節約能源等等……我們利用已有的素材,重塑,創造出新的東西。」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