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建築保育的藝術

建築保育的藝術

羅嘉華Carol Law

今年,廣東將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納入省十件民生實事任務,提出要支持修復一批歷史建築和不動產文物等,有關部門指出,2021年全省已實現「縣縣均有歷史建築」的年度工作目標。當中是否有澳門可以借鏡的地方?有意見認為,當中好些措施澳門已在推行,而在一些指引方面可以更清晰。也有意見認為,修復後空間的使用與策展要有新意,以吸引更多市民了解歷史與文化。

建築保育灣區同步

據《南方網》早前報道,廣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印發了《廣東省歷史建築數位化成果標準》等多個省級標準,掌中涉及多個指引,如歷史建築認定標準、加固修繕等。全省也建立起歷史建築測繪建檔,發佈《廣東經典歷史文化街區與歷史建築圖冊》,並實現歷史建築「掌上遊」。目前,全省共有4,050處歷史建築,較2021年新增343處,歷史建築總數在全國前列。當中,已設置保護標誌牌的有3,767處(掛牌率93%),已完成測繪建檔的有2,607處。同時,多個地方亦將歷史建築普查認定作為推動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一環,例如潮州分階段普查、保護,且引入專家推薦制度、產權人自薦制度。

延伸閱讀:揭開趙家大屋神秘面紗

澳門文物大使協會會長柯浩然表示,該報道提及的好一部分措施,例如普查、推薦制度等在澳門也有推行,例如據澳門《文遺法》,評定程序也可由不動產所有人發起。同時《文遺法》設有「表彰在保護文化遺產方面有突出貢獻者」的奬勵條款。「這在澳門相對少用到,有關部門可考慮落實這方面。」
而本地建築師黃業雄希望,現時有關文物建築保護的指引可以更清晰。他指,在外地很多地方都有指引關於怎樣保留城市風貌、建築特徵、招牌設計以及室內的保護等。「如建築師可按照這些指引作設計,我相信整體的城市風貌會更一致並突顯濃厚的建築文化。」

延伸閱讀:文遺角力賽

黃業雄曾於2017年參加在深圳舉行的「第七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當時他是澳門館策展團隊成員之一,並有在現場向觀眾介紹了澳門獨有的「圍」的現狀及未來發展概念。他接受《澳門平台》訪問時表示,圍是澳門的特色,見證了昔日的生活與鄰里關係。澳門一些圍和里的建築物比例、嶺南風格都很漂亮,無奈因為較殘舊及日久失修,部分甚至出現安全隱憂。他又跟記者分享,參加雙年展時團隊提出了不同的方案,例如把新元素注入這些圍里,將之變成澳門的旅遊景點。「澳門是步行城市,而這些圍和里雖然某些私隱度較高,但有些現在騰空了,我覺得可以做某程度上的保育,注入新的元素,令市民可參觀和更了解到澳門的歷史。」

注入新元素 活化建築靈魂

澳門歷史愛好者梁太則認為,舊建築被注入新元素固然是好事,但現時一些地方雖說被「活化」了,但仍「死氣沉沉」,原因是這些建築雖被用作展示空間,但幾乎都是常設展,形容像「木乃伊」一樣。「歷史應有不多角度的討論,但現在只是硬板一塊,毫不立體,又沒有相關講座、活動等,誰會有興趣?誰會想會再去?」她舉例指,沙梨頭更館被活化成展示室,卻沒有更多關於沙梨頭村歷史的各種展覽,中西藥局也不見有澳門中西醫歷史的各種介紹。「澳門的歷史很豐富,何止那幾塊十年如一日的展板?」

根據統計局的《市民參與文化活動調查》,2021年第二季「參觀博物館或世遺景點」的參與率為26.6%,當中主要為從事教育工作的居民。統計局指,在本地遊項目的推動下,參觀博物館或世遺景點的本地居民按年大幅增加60.6%至12.31萬人,活動參與率上升9.8 %,但平均參觀次數較去年同季下跌了0.2次,為2.9次。而「沒有參觀博物館或世遺景點」的原因,「沒有興趣」佔64.4%,「支持曾參觀」也佔21.2%。

延伸閱讀公共利益應為都更法之本

梁太認為,廣州荔灣區永慶坊是一個澳門可以參考的例子。她表示,該區有不少舊式西關大屋,政府將之活化成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街區,並完善了車位、廁所等配套設施。那裡除了有粵劇藝術博物館,也有廣彩、廣繡、醒獅等非遺項目的工作室,用作展示、銷售、體驗、交流、培訓等等。「他們要營運空間,會有新意,地方會有活力。非遺項目也可以被看見,不論是本地居民或外地遊客,讓人知道澳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很豐富。這不是很好嗎?」

澳大傳播系助理教授李展鵬表示,世界各地都有把舊建築活化成展示用途的例子,澳門亦然,而澳門也有很多空間可以繼續探索。他指出,澳門不時有些好展覽,但部分博物館或小型展示館的策展相對傳統。隨着發展,現時世界的策展除了與藝術價值有關,部分也關注議題或緊貼世界趨勢,流行文化也越來越被看重。這亦有助吸引不常到博物館的人來看展,開拓觀眾群。「這(種策展)相對考功夫,需要策展人不只有藝術觸覺,也需要策展人有社會議題或世界趨勢的觸覺。」

延伸閱讀城市規劃尚待明確

他又指,要策展有新意,研究非常重要。「拿印象派(作品)來展覽很容易,大家都知道哪些是名作,但如有新的題材,真的需要研究。但做研究的人未必懂策展,即有了材料後怎樣化成展覽,是策展人的眼光。還要有推廣和公關團隊、活動配套、聯乘合作等等,令展覽在社會的效應較大,吸引人來參加。所以為何別人要去進修博物館管理的學位,其實是這原因。澳門還是很起步的階段,有幾方面可以努力。」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