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社會 文遺角力賽

文遺角力賽

多位文化遺產委員會委員接受本報訪問,剖析為何不建議將荔枝碗船廠片區評為文化遺產。他們強調有需要保育荔枝碗,但保育的方式或會與公眾所想的有所出入。
在澳門文化遺產委員會上月的會議上,17名委員就荔枝碗的保育作不記名投票,當中14人不建議將該區評為文化遺產。文化局回覆本報查詢時拒絕透露委員的投票情況。本報早前聯絡了一些委員,了解他們的取態。
委員馬若龍建築師贊成將荔枝碗評為文物,但因為身體不適未有參與當日會議。「完全沒有理由不(將荔枝碗)評為文物,訂立新法就是為了保護文物。」
文化局指出,超過8成委員反對將荔枝碗評為文物,又稱部份委員憂慮片區一旦被評為文物,就會受到《文化遺產保護法》的規範,未必有利該區發展。不過,馬若龍說:「我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論點,立法的本意就是要保護文物,現在又說是構成制約,我不明白這樣的矛盾。」
文化局局長穆欣欣早前對傳媒表示,有關會議之所以閉門舉行,是考慮到會議大部分內容涉及重大公眾利益,為了保障委員的發言受到尊重,沒有開放會議。局方表示,會上有委員認為難以百分百修復荔枝碗原貌,就算可以盡量復原,修復每間船廠的價格也可能非常巨大,不支持將荔枝碗評為文物。
身為歷史學家的鄭國強委員對本報表示,委員會有保密原則,不便透露他本人或其他委員如何投票,但他指委員會認為政府的觀點有其道理。「政府說想活化荔枝碗,將它評為文物未必是保育荔枝碗最好的方法,因為它的狀況並不穩定。」
委員李嘉曾教授亦未有透露投票取態,但指:「如果將荔枝碗評為文物,將來要活化就會遇上困難,我們不想為了保留而保留,而是希望保留當中的精粹,將造船業的歷史展示給市民和下一代。」
在去年4月的一次文遺會會議上,李嘉曾建議設立博物館,展示澳門造船業的悠久歷史,同時建議以荔枝碗保育作為案例,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優秀保護實踐名册。他上周表示,將荔枝碗評為文物會為活化該區(例如設立博物館)造成困難。
身為資深傳媒人的李業飛委員同樣指投票應該保密,一旦透露會有違原則,但他願意分享對荔枝碗保育的看法:「不是說我們不將它列入文物名錄,它就不是文物,有些人誤解了這點,荔枝碗當然是文物。」他指:「關鍵是如何活化,如果將它列為文物,我們當然可以把它維修,但會難以活化,我不說不可能,但是會難以活化。」
委員梁頌衍說:「如果你問我荔枝碗的處理方法,我或者可以答得到,但如果問的是委員會怎樣投票,我就不方便回答。」 他認為「保育不只是只有一個方法」。
委員葉達說:「我當然不認同將它列入文物清單,這會限制了那裡的未來發展。」他指政府有意願活化荔枝碗,但有些居民誤以為不評為文物就是要拆掉荔枝碗。

替代方案

委員李熙爗工程師認為:「文物這個頭銜反而會阻礙荔枝碗的保育,因為將來在必要時我們也無法干預,《文遺法》的應用會帶來很多約束。」
鄭國強說,荔枝碗現時的情況較差,有一些部份固然需要保育,有些部份則比較危險,又指澳門在工業遺產的保育方面經驗較少。不過,馬若龍認為現時已有技術和人才修復這類建築物。
葉達說:「或者有些市民並不知道,如果列入文物清單,所有的船廠就必須保留,但事實上有4到5間船廠已經損毀了。狀況良好的,我們當然要修維和保留,其他的可以變成博物館,或者放一些船在那裡。」他又表示:「我覺得活化比起在那裡加上限制可能更加有用。為甚麼將荔枝碗評為文物或會造成問題?因為之後不可能去擴充或改建,就算只是其中一部份也不可以。」
梁頌衍稱:「我們的保育評定是比較機械化的,其實也是延續過去的三種歷史建築[紀念物、具建築藝術價值之樓宇、建築群及場所]的分類,但不同的建築物可能有不同特點,香港有分一級、二級、三級。一級就是動也不可以動,澳門所有被評定的就是動也不可以動,但例如香港的三級歷史建築是可以更動的。」他又認為,法例生效一定時間後有修訂的需要。
梁頌衍形容荔枝碗的情況「比較惡劣」,但覺得這是一個「很有集體回憶和很獨特的地方」。他說:「我大膽講一句,如果評定為某一類的建築的時候,正如政府所講,要保育建築物它本身的結構上面,可能會存在一定困難,做完之後未必可以體現出它本身的特色。」

表達觀點

鄭國強認為,政府應就該區發展提出完整規劃,又指委員會的決定並不等於荔枝碗「玩完」。
李嘉曾重申,不將荔枝碗評為文物並不代表把它拆毀。他指委員會在會議上細仔考慮了荔枝碗的保育和活化。
在一眾受訪的委員中,只有馬若龍唯一明確表示應該將荔枝碗評為文物。他指將片區評為文物符合推進中央政府關於澳門的多項規劃,包括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都市圈,以及發展澳門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和文化交流合作基地。
本報聯絡了文遺會所有非官方委員,報導未提及的委員均不願意接受訪問。

荔枝碗船廠片區

荔枝碗船廠片區的建設始於上世紀50年代,是澳門現存最大的船廠片區,亦是華南地區保存至今較具規模的造船工業遺址之一。片區的價值主要體現在20世紀中後期的造船工藝、因造船業而形成的荔枝碗村的生活脈絡及村落形態,以及整個片區的景觀脈絡,特別是其親水和親山的關係。當時的居民主要從事漁業和造船業。澳門在1952 年約有 2,000 艘漁船,擁有超過 20 間造船廠,數字到了1990 年增至 40 間,共有僱員 800 人,當中16間在荔枝碗村。

蘇爔琳*  06.07.2018
*葉浩男聯合報導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