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觀點 浮華的藝術世界

浮華的藝術世界

問藝術家有甚麼計劃或目標時,不少時候會聽到的答案是:現在找畫廊合作,最後就是參加大型藝術展覽,作品在拍賣會中拍賣,以及被美術館及博物館收藏。筆者心想,大型藝展、拍賣行、美術/博物館,難道就是藝術家畢身創作的最終理想國,還是只是一個又一個的虛幻之境而已?

筆者忽然想到一本很舊的英國小說,就是 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 的《Vanity Fair》(中文譯為浮華世界,或名利場),為了各自的理由追追逐逐,最後有多少人能得償心願,又有幾多人浪費了寶貴的青年。

當然,以大型藝展、拍賣行、美術/博物館為自己藝術理想不是罪。以大型藝展為例,香港藝術市場的每年的重頭戲當然是五月的 Art Basel Hong Kong,這月也是 Asia Contemporary Art Show,加上各大小畫廊及藝術團體趁機舉行的展覽及藝術文化活動,滿以為全世界的買家及藏家都雲集香港,他們會去 Art Basel Hong Kong,也一定會去其他展覽,會在 Art Basel Hong Kong 買一張一百萬的畫,也會在其他展覽中買一張不用一萬元的畫,所以五月才成為每年藝術界忙得瘋癲的一個月份,而其實三月有 Affordable Art Fair,而十月也有 Fine Art Asia 及 Asia Contemporary Art Show 的舉行,門檻及規模各有不同,但同樣都是面向市場及增加曝光的機會。

其實,參加在香港舉行的大型展覽以外,很多畫廊及藝術家近年都明白到,他們的市場不只是香港或中國內地,而是全球。既然出來自39個國家及地區的245間藝廊會參加今屆的 Art Basel Hong Kong ,並吸引了過65,000名人士入場,代表了各地都會有各種不同的市場需要,而結果就是香港藝廊及藝術家會參加各地不同的大型藝展,若你是業界人士,也一定會聽過威尼斯藝術雙年展、Art Basel、Art Basel Miami、Art Beijing、Art Taipei、Art London、Art Paris Art Fair、Korea International Art Fair……還有很多很多不同藝術媒介的藝展,形形色色。其實,讓你參加到某個大型藝展,其實又代表了甚麼?你的作品在市場中的價格指標?你的創作在不同地方市場的接受程度?還是你以為參加了如Art Basel一般規模的大型藝展,就代表你有同等的國際級藝術地位?

而作品可以在拍賣行中拍賣,又是甚麼意思?香港佳士得剛舉行完畢春拍,一連幾場中的拍品有名酒、珠寶、名錶、古董,工藝品,當然還有當代中西藝術品,而拍賣總合計達30億港元,不知大家有否看過當中的高價成交拍品,近代及當代中國藝術家的名字還是徐悲涼鴻、常玉、吳冠中等大家熟悉的名字,而在蘇富比春拍中找到的高價成交的近代及當代中國藝術家名字,都是那些不能再常見的常玉、張曉剛、齊白石、傅抱石、徐悲鴻ةة而在中國嘉德的春拍中,拍品有中國古代書畫、近當代藝術品、名酒、郵品錢幣等,近當代藝術家的名字,還是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徐悲鴻、潘天壽ةة

再看其他拍賣行的春拍結果,你可以找到多少個香港近當代藝術家的名字,如果你看到的話,或者可以告訴筆者。

也許,筆者是因為五月瘋狂忙碌過後的事後感覺而已,大型藝展也好,拍賣會也好,就算是美術館及博物館,也無非是藝術家曝光及為作品尋找「好歸宿」的一個個機會吧了,只是這些機會都是存在於一個因應市場機制運作的平台而已。到了年底另一個大型藝展高峰期及秋拍舉行,以至下年初大型藝展高峰期及春拍,下年底,再下年初,年復一年,我們看到的都是重複的市場面貌,只是在數字及名字的變更而已。

或者,當你以為大型藝展及拍賣會是體現商業市場運作的不同台台的時候,希望作品可收藏於美術館及博物館,以圖存世於後,被代又一代的人們欣賞時,或者大家可以走到香港藝術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等公營博物館,以及其他大學及團體的美術及博物館,你欣賞當中的藝術藏品之餘,或者可想想究竟那些藏品究竟從何而來──除了藏家、藝術家、團體組織捐贈,他們無非是從藝術市場中買回來。

浮華世界中,甚麼才是真實,而當藝術家及藝術品後,究竟結局會是甚麼呢?當你花一生時在名利場追逐時,又有沒有把握可以成為一眾大師,令自己的創作經過市場及時間的考驗,最後成為經典,傳於後世呢?還是以為可以不被浮華世界迷惑,原來一直在追逐一些浮名虛銜。

浮華世界,五光十色,多少人能走出來,或者只是有更多人走入去而已!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