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在中國是怎麼火起來的

網上銀行服務發源於美國,但卻在中國炒得火熱。而在其發源地,並沒有出現類似餘額寶的互聯網金融巨頭,甚至連互聯網金融這個說法也並沒有被明確提出過。
“如果銀行不做出改變,我們就去改變銀行“,中國電子巨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兩年前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曾經被人說是虛張聲勢。如今,網上銀行在阿里巴巴、騰訊和百度的帶領下著實的讓銀行業出了一身冷汗。銀行們開始提高定期存款利率,開發新的更優質的理財服務,並且主動走上街頭招攬客戶。馬雲的話應驗了:利率市場化和理財產品的商品化進程已經在加快。中國的互聯網支付為甚麼能掀起這樣的軒然大波,形成一股全國性的改變潮流?這樣的現象其實是由中、外國情,民情以及行業發展情況等諸多原因造成的。
產業和行業發展不平衡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市場化機制讓主要產業較均衡發展,無論是金融還是科技,都有各自深厚根基和資源分佈,儘管銀行還是會利用互聯網搞技術創新和提高效率,但是本質上互聯網並不能夠觸及金融業的核心業務。但在中國,因為國家體制原因,大型國有銀行長期對多數國有企業的存、貸業務壟斷,擁有高額利潤,商業股份制銀行以吸收存款為主要業務,利潤已經遠不如國有銀行。而且中國的《銀行法》明確規定了民營資本可以申請民營銀行,然而從1998年至今沒有發出任何一個銀行牌照。而且銀行也因為政策原因缺乏進行服務創新的動力。相反的是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多為民營。這個擁有世界最多智能手機用戶的國家,互聯網企業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成長、成熟。而且互聯網巨頭們在激烈競爭中採取的更為靈活的經營方式和不斷更新的利潤增長點讓他們遠遠走在傳統行業和政策監管的前面。它對於傳統銀行業的挑戰也正是來源於此。
中國人民銀行最近發表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中強調了廣義的網上金融不應只是“非金融機構的互聯網企業從事的金融業務”,還應包括“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展開的業務”。這也從國家角度闡明了銀行和互聯網企業之間的關係並不一定是對立競爭,更可以是合作共贏。接下來就要看銀行和互聯網企業是否能夠更多的展開溝通合作,共同做活民間金融,在保證安全的狀況下,真正的將金融服務轉向市場和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
理財習慣
國內外的理財習慣差異也是老生常談了。而美國等的發達國家相對崇尚提前消費,養老和醫療大多由國家授權專業機構代理,所以資本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普通人手裡並沒有多少存款。由於中國的社會保障和信貸制度並沒有歐美國家完備,為了給未來的花費,如養老、教育等做儲備,中國老百姓還是習慣於處處節省,然後把餘下的錢存在銀行。這樣,中國普通民眾所積累的巨大儲蓄也就為網上資金提供了豐富來源。
中國近幾年風靡的屌絲文化也為網上銀行服務的開展提供了動力。屌絲,是草根們的自嘲,也是社會分配不平均的產物。面對生活的壓力,高聳的房價和不差錢的高富帥,收入和生活質量偏底層的年輕人在銀行的理財門檻面前只能望而卻步。餘額寶等無門檻理財產品正好迎合了這樣的一大批年輕人的需求。再加上年輕人對於手機支付、網絡理財等新興事物抱有更多的興趣和更高的接受程度,所以不得不說是屌絲們激發了互聯網金融的巨大潛力。
競爭與合作格局
中國的互聯網大亨為了第一時間搶佔互聯網金融的先機,他們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從去年年中開始,阿里巴巴和中國最大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騰訊就已經開始全力進軍互聯網金融市場。兩個企業勢均力敵。阿里巴巴在已經成熟的網絡第三方支付服務“支付寶”的基礎上推出了“支付寶錢包”,並增開了餘額增值服務;騰訊也通過微信支付打開了互聯網金融的大門;而就在上個月,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百度,也終於上線“百度錢包”,加入到了這場“錢包”大戰當中。
三家公司雖然都擁有類似的支付業務,但又各有優勢和特色。支付寶利用淘寶網多年來培養的消費人群和消費習慣先拔頭籌;微信聯手中國銀聯後又與中國最成功的O2O網站(online to online)--大眾點評形成無縫對接;最晚登陸的百度錢包給出了更便捷支付方式“拍照付”的理財服務,並且激活了該公司近年來收購的旅遊、購物、音樂、視頻、手機網站所構架的O2O策略。
在互聯網金融競爭最激烈的網絡支付領域。支付寶和騰訊兩家幾乎同時在手機平台上推出打車服務軟件。雙方投入巨資打通市場,吸引消費者將銀行卡於自己的支付保或者微信的綁定。兩家公司共出資三十億元,對該服務進行現金補貼,迅速獲得了司機和消費者的廣泛認可。至此這場O2O (Online to Offline)的比拼可以說已經達到了不分敵我的程度,與其說是競爭,更不如說是兩家大公司聯手打開了一片新的市場,將無卡消費的概念推向消費者。然而這樣的一種市場格局是否有利於中國的金融市場和互聯網行業的長遠發展還並沒有定論。借用美國最大P2P平台LendClub的創始人,Soul HTITE在今年5月10日的“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所講,他們認為網上銀行服務的目標最重要的並不是賺錢,而是支持實體經濟的更好發展,現在的中國,小型企業還沒有獲得足夠多的機會。
監管空白
根據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的規定,貨幣基金投資定期存款不能夠超過該基金凈資產的30%。而餘額寶和同類產品的存款比例已經達到90%以上,實際上是利用了銀行和證券等相關部門在此類跨界理財產品監管上的空白,踏著“紅線”行走。如何保護使用互聯網支付,P2P貸款,“眾籌”等功能的消費者的隱私,保證資金的安全周轉,以及控制潛在的風險等等的問題還沒有明確的答案。
在歐美對於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已經形成了一定體系。比如在美國非金融機構在提供支付服務的時候,將會受到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兩層監管,而監管重點是在保護消費者權益、信息報告以及打擊金融犯罪上。此外美國的證監會認定P2P網絡貸款為證券投資行為,由相關證券法約束。歐洲各國也在基於互聯網的金融活動有相關適用法律。但是相同的是,這些國家都沒有對互聯網金融重新進行立法,而是應用原有法律法規,屬於證券的受證券法管轄,屬於信貸的受銀行法制約。
總得來說,為了保證市場平等競爭,保護金融安全,對互聯網金融行業實施監管條例勢在必行。監管法律和條例對行業的具體內容,專家和業界已經產生了不同的猜測。近日《每日經濟新聞》報導稱央行召開了討論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會議,知情者透露未來可能會提出的要求將會包括“不能承諾收益,不得長期錯配,必須有流動性保證。”央行官員此前也曾經撰文表示,餘額寶於類似的貨幣基金投資的銀行存款應當受到存款準備金管理。但也有另一部分支持鼓勵金融創新的業內人士則認為,如果徵收了這20.5%的存款準備金,其收益率又將下滑一個百分點左右。在互聯網為基礎的貨幣資金方興未艾的時候,運用監管手段降低其收益率,實際上同質化基金和銀行一般存款,這就降低了基金應有的活性,對整個基金行業都將產生負面影響。
楊柳
Este artigo está disponível em: Portuguê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