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雕塑家李潔蓮:「沒有其他地方可找到這種安謐」

雕塑家李潔蓮:「沒有其他地方可找到這種安謐」

李潔蓮所設計的觀音蓮花苑於1999年落成。多年來,李潔蓮一直致力保持這建築的初心。這次她重回澳門,在自己親手設計的地方辦展覽,展期至3月13日。她與《澳門平台》分享了這建築的歷史,包括是如何開始,並憶述前任行政長官賀一誠承諾,這地點不會變成「茶樓」。

古澤霖 Guilherme Rego

1999年,建築師李潔蓮所負責的觀音蓮花苑落成,並希望為這區帶來一個安謐、具宗教色彩的公共空間。這是一個「許久以前的夢想」,遙遠得可追溯到她離開莫桑比克、前往葡萄牙修讀建築的學生時代。「當時我已不喜歡去有煙味、電視和嘈雜的咖啡室。」對城市喧囂的厭惡使她避走到教堂,在那裡「温書、打盹、祈禱」,並重新感受到「家的感覺」。

這種「完全的安謐」使李潔蓮反思自己的「幸運」,因為她擁有「天主教背景」,這使她在這些空間中感到自在,不像那些信奉其他宗教的人那樣。「我開始認為應該要有一個沒有宗教色彩的地方,讓人能待在那裡享受寧靜。那時17歲的我,開始有了這個願望。」

在澳門生活和工作的8年裡,李潔蓮花了3年多的時間創建觀音蓮花苑。項目原打算獻給另一位女聖人,但最終選擇了這個慈悲為懷的象徵,引起了當時葡人社群的質疑。她表示,深切感謝時任澳督韋奇立的「開放思維」和「全力支持」,他當時對要為這個決定承擔的責任感到憂心。「我因為這個選擇受到了很多批評」,甚至被一位神父稱為「異教徒」。

為了選擇地點,李潔蓮研究了澳門地圖,並乘坐快艇在珠江三角洲視察,拍下了各種可以說服總督的可能性。她補充:「我們選過方位,發現這個地方風水非常好。」這個過程更得到了風水師的幫助。

於是,觀音蓮花苑在澳門新口岸孫逸仙大馬路的一個人工島上誕生。這座標誌性的建築希望讓居民可以有空間祈禱、冥想或簡單地享受內心平靜。「神聖的本質只有一個,且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之中」,李潔蓮如此定義了整個項目的哲學基礎。

李潔蓮抱怨這建築缺乏維護,不僅樓層間的光線這關鍵部分在各展覽中被忽視。

隨著歲月流逝,周圍的環境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新填海區、新建築,甚至有提議將觀音蓮花苑改建成餐飲場所。根據這位建築師的說法,她為反對這個提議奮鬥了一年,最終在2024年1月與前任行政長官賀一誠會面。他向她承諾該空間不會成為食肆,甚至建議在下層設立宗教博物館。這個想法得到了李潔蓮的歡迎,唯並未付諸實施。

「這裡是一個安靜的地方。有這類銷售活動時,人們會製造噪音,缺乏尊重。」儘管如此,她接受澳門會改變,她的項目也不例外。她指,「我只想知道接下來會發生甚麼」,又強調她多次寫信給多位行政長官,提出幫助活化這個地方,但沒有成效,直到賀一誠上任。

李潔蓮抱怨這建築缺乏維護,不僅樓層間的光線這關鍵部分在各展覽中被忽視,兩個湖亦已乾涸。「這與項目想呈現的整體目標不符。如果有人關注請傳達訊息給政府。正如我們需要睡眠來讓身體休息一樣,我們有時也需要停下來放鬆心靈和精神的。」

文化局轄下觀音蓮花苑於去年12月11日重新開放,雕塑家李潔蓮(Cristina Maria De Faria Rocha Leiria)(右)為「觀音蓮花苑重新開放暨光之瞬息與觀音——李潔蓮個人作品展」開幕儀式主禮嘉賓之一。

公開展覽

這次新展覽將展出至3月13日。正如李潔蓮所強調,展覽「絕不兒戲」。「我在這裡展出180公斤的雕塑作品」,是她25年來的心血結晶。這些作品呼應着她一直提倡的和諧與慈悲,「我非常喜歡觀察大自然;石頭、植物、動物、人類,以及我看不見但幫助我的生命體」,也反映了她有時找到靈感的方式。

展覽在故事開始的地方舉行,結合了李潔蓮的藝術視角和觀音像的安謐氛圍。「來這裡看看,享受,感受安靜,欣賞我的雕塑,並給那些有需要的人提供一個平靜的場所。」除了展示最新的作品外,這次展覽也在宣揚着一種堅持——一種幾十年來夢想着有一個空間能兼容多種宗教、容許人靜思或短暫休息的堅持。

儘管觀音蓮花苑周邊變遷不斷,並有一些試圖曲解原意,但李潔蓮依然堅持認為「世上再沒有像這樣的地方了」,也就是一個在鬧市中能靜下來的地方。因此她的展覽亦希望讓我們回歸到這個初心:停下來,讓安謐提醒我們那些在繁忙生活中常被遺忘的東西。

Tags: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