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見擔心,新城A、B區通道在倉促下決定會損害城市現有的特色,希望能徹底評估如何平衡發展和保護,確保不會因為工程時間及價錢而犧牲公共空間與觀光吸引力。
傳新協會近日發放影片,並引述城市規劃師林翊捷指出,天橋的落腳點將非常靠近兒童遊樂場。在他看來,這是難得的地方,但日後小孩在遊樂時,後面的車流呼嘯而過,會產生灰塵和噪音,「觀感相當差」,環境質量受到影響。那一帶的行道樹亦會因工程影響而被移除,變成行車天橋。影片中,一位市民亦表示「政府投入了這麼多資源,又這樣浪費了」。
旅遊業界人士胡玉沛認為,新城AB區連接橋會破壞沿海重要文化設施的景觀。他指,當初的規劃,給了市民一個很好的願景,讓市民和旅客可以享受新城A區和澳門半島南端在親水的環境下可以連接,但在基建項目的設計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周圍建築的特色及土地用途。
通道的聯通
土地工務局、公共建設局、交通事務局、文化局去年曾聯合發出新聞稿解釋,在設計隧道時必須預留較長區域以作為爬坡空間,基於項目的可使用範圍,無可避免必須停用和清拆現時的觀音像休憩區並開挖相鄰行車道。隧道位於B區的出口處受空間限制而僅可設在觀音像附近,在交通使用上削弱了新城AB區通道與皇朝區的連接功能;從工程方面,隧道工程的造價相比天橋方案昂貴得多,難度也較天橋複雜。因此在平衡交通功能、景觀協調和工程實施等眾多要素後,作出興建行車天橋的決定。
在工程師陳桂舜看來,隧道由施工到營運確實會比天橋昂貴,亦會影響到友誼大橋橋墩和新城A區的規劃,但上述問題可從技術上處理,而隧道也有其優勢。他擔心的是,以天橋形式興建的話,通道未來如何配合其他交通設施發揮作用,例如澳門將來或會興建連接新城B區及D區的第五通道(嘉樂庇總督大橋旁興建海底隧道工程),兩者要如何連接。他又憂慮,現時孫逸仙大馬路壹號湖畔附近已不時會塞車,未來孫逸仙大馬路的交通壓力將會加大。
他建議,B區一些土地尚未決定用途,或可考慮興建隧道作為外圍快速幹線,連接新城A區。他認為,這或有助將來的車流可以不用進入市區,可經A區快速地到港珠澳大橋或澳門大橋,將澳門大橋和西環大橋中間連通,令澳門的交通壓力可以紓緩。他補充,A區可能要重新優化規劃,但相信以現在新城A區的進度來說,未必是一件壞事,因為這是一個更長遠的發展,而現在樓市未有特別急切需要,可以做得更長遠一點。
公眾諮詢
立法議員林宇滔於上周提出書面質詢提到,早於2012年建設發展辦公室完成新城A、B區海底隧道的研究並召開專家評審會,項目進行了兩次環評公示,但在2023年突然宣佈改為橋樑方案,形容之前所做的專家研究、收集的公眾意見,甚至是環評報告完全「拋在腦後」。他又指,當局一直沒有就AB通道橋樑方案向社會諮詢收集意見,亦沒有公佈任何相關的研究報告及詳細資訊。
對此,澳門生態學會副理事長陳俊明接受《澳門平台》訪問時認為,在沒有公開資訊和環評下,有關決定草率。他表示,住在周邊的人受噪音、車流和空氣污染的影響,應有知情權和參與權。他又指,任何在海岸邊進行的工程都需要小心規劃。
而政府於周三晚上發出新聞稿,表示通道「目前正進行圖則設計」,又指「就近日市民有關新城AB區通道的建設形式提出之關注,特區政府將收集有關意見、整理及綜合分析,倘有進一步消息將適時向外公佈」。
行車天橋造價
政府的資料顯示,天橋方案造價約21.8億澳門元,全長約3.2公里,其中主橋長度約1,550米,跨海段長約900米,設置通航孔四座,最大跨度約130米,最高海拔25.8米。政府又指,該行車天橋不屬樓宇興建項目,不適用第83/2008號行政長官批示的規範。工程委託日期為2024年10月,合約竣工日期為2027年10月。
雖然政府表示天橋更符合實際情況且成本較低,但許多人仍擔心其對澳門旅遊業聲譽、環境完整性及長遠交通目標的影響。有贊成興建隧道的人士指出,更全面的諮詢過程可能會得出一個既能滿足交通需求,又能滿足社會對充滿活力、家庭友好的海岸線的渴求的解決方案。有聲音要求更高的透明度與全新環境評估,反映出社會平衡城市發展與生活品質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