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近年的劇場文化,由「派飛」入場到購票入場觀看,漸漸產生變化,形成一種文化。今期,《澳門平台》訪問四位本澳藝術表演界人士,講述本澳劇團方面的情況。
民間場地難以營運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行政總監趙七表示,本澳藝團的表演數量多,而可作公開演出的場地確實不足:「因為受法規所限,民間很難做到有比較好設備的空間。」他提到,本澳可以作演出地方,只有文化中心、黑盒劇場、演藝學院的小禮堂 及海事工房 。趙七談到,本澳的觀眾是否願意買票入場欣賞演出:「若是純商業製作,票價肯定會較貴,所做的內容,又是否能吸引不同市場的人。」他認為,世界各地的藝團依靠政府的資助是很普通的事。
「滾動傀儡另類劇場」藝術總監林婷婷也談到場地問題:「就算法律方面行得通,民間也難以覓得地方,外國地方大,車庫、倉庫、舊戲院等改建成表演空間也可演出,澳門真的是很困難。」另外,林婷婷談到,澳門的文化傳播像揼石仔地一個傳一個,希望有一個平台,可以整合本澳各藝術表演的資料,以便藝團宣傳。
劇團專業發展
本地製作人陳詩琪談到本澳劇團面對兩難問題,專業化發展?還是業餘?她表示,修讀藝術專業的人士,若想在本地作為職業發展,薪酬肯定是與業餘的不同:「劇團收入局限於政府資助及票房收益。若要作專業化發展,首先條件是人材,並得以善用,確保基本權益,才有發展基礎。」她提到,去年自己所做的研究發現,在澳門劇場界,有人身兼13個職位,橫跨不同的工種工作,對人員的工作要求很高。
早前,文化局局長穆欣欣談到,「藝文空間釋放計劃」提供約廿個空間給社團及個人申請使用,效果甚好。陳詩琪表示,有關的計劃原意是好,但只是把原本已經用作表演的場地,規範化整合到網上平台申請,有關的場地一直在使用,小部份是新增的。
業界共同協商檔期
另一位本地製作人程嘉敏,遊走澳門及馬來西亞兩地的劇場工作。她認為,在面對場地不足的問題上,「究竟要多少場地才足夠」這個問題值得思考:「在澳門,每年的演出,大家集中在某一個時段爭期。或可參考馬來西亞的經驗,各劇團的人員會商討未來一年會有甚麼演出,再互相協調日期。」她希望在疫情期間,劇團人員相對不太忙的時候,由政府牽頭組織協調。
程嘉敏表示,在馬來西亞的中文劇團,沒得到政府資助。相比之下,澳門的劇團較幸福。她表示,去年在本澳亦曾成功舉辦一個純商業的演出,沒收取政府任何資助,認為是可行的:「就如找到一個女性品牌的產品贊助演出,在購買180元的門票時附送產品,便可以吸引這個品牌的支持者觀看,再開拓觀眾客源。」她認為,商家要有品牌形象的意識,商業市場才可健康發展。
《澳門平台》向文化局查詢有關藝文空間釋放計劃的情況,文化局回覆表示,將跟進有關問題。
*部份圖片由「廣野Speaking」提供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Portuguê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