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社會 澳門環境保護規劃十年了 下個十年應如何走?

澳門環境保護規劃十年了 下個十年應如何走?

羅嘉華

全球極端天氣頻生。氣候暖化,澳門當然也不能獨善其身。根據統計局的《環境統計》,2019年本澳平均溫度為23.6攝氏度,按年上升0.8度,是自1952年有記錄以來最暖的一年。年內最高溫為七月及八月的35.7攝氏度,較2018年全年最高溫微降0.1度;最低溫為一月的8.4攝氏度,上升3.8度;全年寒冷天氣日數僅為12日,也是有記錄以來最少的一年。

同時,2019年本澳各監測站錄得空氣質量屬「不良」的日數均較2018年多,其中九澳路邊及氹仔一般性監測站的日數最多,均為41日,分別按年增加29日及12日。

事實上,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今年初就曾表示,2010年至2019年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10年,且2019年是有紀錄以來第二熱年份,而全球氣溫上升已帶來嚴重後果,包括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極端天氣。有鑑於此,多個國家及地區都提出了振興綠色計劃。例如韓國就於今年曾提出「綠色新政」,希望可在2050年成為「去碳化(淨零碳排)國家」。澳門,又怎樣呢?

近年環保議題在澳門亦漸受公眾關注。政府也有一些政策希望推動環保,例如多年前就曾推出《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汽車尾氣排放的規管等等、去年亦終於實行膠袋徵費;曾於2015年進行公開諮詢的《建築廢料管理制度》行政法規草案,今年7月終於在行政會完成討論。民間方面亦逐漸出現一些「裸買」店及自發的回收活動等。但各種措施成效不一。根據《澳門環境狀況報告 2019》,澳門的人均垃圾量比北京、香港、上海等地還要多。而2016年《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的中期評估內亦曾坦言,自《規劃》制定後,社會及環境變化多樣,儘管《規劃》制定時考慮 了不同發展情景,但一些發展情況與《規劃》原預期的變化仍有較大的落差,尤其是人口及經濟的變化,導致資源需求和污染物排放較原有趨勢的顯著改變。

林宇滔

傳新協會理事長林宇滔認為,《澳門環境保護規劃(2010-2020)》未能全面落實,核心問題是政府有否將環保作為整體政策執行。他又以廢物資源回收為例,認為政府欠缺一個整體政策去確保回收產業的持續運作,令2015年的廢物回收率只有19.7%,遠低於當初的目標30%,加上內地收緊進口垃圾的限制,數字一直未接近目標,「這就不是特區政府可以處理到的問題。」

他又指,城市總體規劃的延遲,最低綠化率等指標也無法得到落實,認為這不獨是環保局的範疇,也在於政府有否將環保作為整個城市定位的策略,在各項政策中(環保)又是否優先的指標。「如這不改變,再做更多的規劃也無法真正落實環境規劃的願景、目標等。」他又提到,澳門在觀賞方面的綠化做得不俗,但生態性等仍不足夠,加上「天鴿」時所受的破壞,目前尚未能彌補。「可能更重要的是要開發更多濱海走廊,讓公眾可多接觸,將海岸線還岸於民,會讓公眾感受到更多自然環境,也能令澳門環境狀況更好,過去這些缺乏了,希望今屆政府可以多做點。」

袁嘉浩

環保社團「綠色未來」會長袁嘉浩也有感,新城填海已開始成形,面積不少,「能否在這些地方增加一些綠化面積也是重要的。但暫時未看到有太多相關資訊公佈。」他又提到,近年有部分市民已有一定環保意識,但仍有不少市民並不在意,形容是「兩個極端」。他坦言,要全部澳門人皆環保不容易,又認為,現時民間社團的作用漸大,各類型的環保活動都有增加,「一些傳統活動過往未必會做環保活動,現在都會在活動加入環保元素。」袁嘉浩指,「綠色未來」自去年美食節開始有和環保局合作,但認為,政府和社團之間的連結相對少,也希望透過合作,促進政府和環保團體之間的合作,「希望可以發揮到這樣的作用,在我們而言,一定是百花齊放最好。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