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文化 刺繡幫助四川涼山婦女過上自立富足生活

刺繡幫助四川涼山婦女過上自立富足生活

王迪

30多年前,沈曉英拋下和舅舅家訂的「娃娃親」,一個人從中國西南山區的村莊來到150公里外的城市,希望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不再被束縛于貧窮和封閉的家鄉。
  
刺繡讓她的願望成真。如今,49歲的沈曉英在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開了一個佔據三層樓的彝族服飾商鋪,年收入近300萬元。她設計的一套女裝最高可以賣到2萬元。
  
據涼山州婦女聯合會統計,涼山全州的繡娘人數超過3萬人,一個普通水平的繡娘每月可獲得2000元的報酬。
  
「她們能在家裡背著娃,繡著花,養活自己養活家。如果能掙到錢,她們就能在家裡有更大的發言權。」涼山州婦女聯合會副主席朱雪蕾說。
  
在傳統的彝族家庭,刺繡是女孩必會的技能。小時候,母親曾給沈曉英(彝族名為沈比阿英莫)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大戶人家的彝族小姐因為繡得不好,一直未能獲得意中人上門提親。她後來找沈曉英的母親幫她做手工活,作為回報給了很多食物,多得足以養活一家人。
  
一套傳統彝族女裝通常包括一條長長的百褶裙,一件有裝飾圖案的長袖上衣,包裹長髮的精緻頭飾以及大量的銀飾。
  
在20世紀90年代民族服裝店普及以前,每一個彝族女性都需要親手為自己和家庭成員縫製衣服。從兒童、未成年的少女、生了孩子的少婦再到老婦人,服裝的顏色和樣式隨著進入每一個人生重要階段而發生明顯的變化。通常,年輕人的服裝顏色活潑鮮亮,而年長者服裝的顏色以黑色和素色為主。
  
沈曉英喜歡針線活。至今,她還收藏著8歲時給弟弟縫的布鞋和肚兜。那時候,她在自己的衣服和褲子上繡滿了各種各樣的圖案,令鄰居和同學羨慕,有人把她叫作「花仙子」。
  
她繡過飛鳥、鮮花、樹木、星星、羊角、牛眼……鄉村生活為她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創作靈感。
  
但原本無憂無慮的童年被一場意外打斷。讀一年級的時候,沈曉英被一匹馬踢中了腰,一度癱瘓在床,每天只有靠穿針引線打發時間。當她能夠下床行走、重返校園的時候,一些學生因為她的年齡偏大而嘲笑她,「這麼高個子還在一年級的教室讀書」。自尊心極強的她不堪忍受,輟學回家。
  
等待沈曉英的是父母和舅舅家訂下的一樁婚事。在涼山農村地區曾經有這樣的風俗,在孩子幼年就指定結婚的對象,如果一方毀約則需要賠償很多錢。在當時,小學畢業就結婚的彝族女孩並不少見。
  
沈曉英不顧家人反對,決定毀約。「媽媽經常哭,說我應該留下,照顧我舅舅。我跟她說,如果留在這裡,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我身體能受得了嗎?如果到了城裡,至少還可以找一份別的工作。」她說。
  
但學歷低成為沈曉英找工作的瓶頸。16歲,她來到西昌市打工時,做的都是餐館洗碗、旅館裡打掃衛生之類的低薪工作。
  
與一對外國夫婦的街頭偶遇,改變了沈曉英的人生軌跡。當時,她一身的傳統服飾吸引了他們的注意,他們詢問在哪裡可以買到。當知道是沈曉英親手縫製的時候,他們提出到她的住處看其他的衣服,結果買下了11套。
  
「我興奮得一個星期睡不著覺。」沈曉英說。對於當時一個月只有60塊錢的她來說,37000元人民幣是一筆從天而降的鉅款。她意識到,就像當年的母親一樣,她也可以靠針線活養活一家人。
  
於是,沈曉英在西昌街頭開設了自己的店舖。「面料是棉麻為主,穿起來很舒服。設計也很大方,用的是很簡潔的線條。」沈曉英的顧客嚴琳這樣評價她的作品。
  
如今,沈曉英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有人穿著她設計的衣服步入人民大會堂的會場,有明星找她定制在電影節上亮相穿的禮服。還有當地的漢族女性穿著沈曉英的作品拍生活寫真,在社交媒體上引來一片點讚。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