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要阻止它日漸式微的趨勢是不容易的」

「要阻止它日漸式微的趨勢是不容易的」

文化局現正就12項清單項目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行公開諮詢,諮詢期至2025年1月2日結束。有保育人士認為非遺能獲得認可值得肯定,但亦擔心列入名錄後,推廣效果分別仍不大

羅嘉華 Carol Law

在澳門,不同的非遺在傳承時各有挑戰。以葡萄牙土風舞為例,「心在澳門」葡萄牙土風舞協會的會長馬安娜接受《澳門平台》訪問時表示,一直以來最大的困難是吸引年輕成員加入。「其他舞蹈例如芭蕾舞會很受父母歡迎,因為有比賽、表演,是家長和學校想看到的。但在澳門,土風舞在推廣時才會表演,沒有比賽。」

與今次公開諮詢裡的其他非遺一樣,土風舞於2020年獲列入非清單。馬安娜坦言,感覺上列入清單後那幾年,推廣效果跟之前分別不大,反而是在今年下半年,即臨近澳門回歸25周年慶祝,土風舞的曝光率較以往增加了很多。「我們多了表演,也多了學生來做論文的資料蒐集。」

她希望,土風舞獲列入名錄後,公眾對這非遺會有不一樣的想法和更多興趣,並表示當局會認同土風舞的文化及舞者的付出,「已經覺得很開心」。

需要規劃

在今次公眾諮詢的項目中,土地信俗是最先獲列入清單的,亦即2017年。但在傳承上亦面對挑戰。文遺會委員林翊捷指出,受到現代思想影響,相信傳統信俗的已人愈來愈少,而在現代城市的管理下,可供土地信俗祭祀的地方並不多,「完全消失應該不會,但要阻止它日漸式微的趨勢是不容易的」。

澳門土地信俗於2021年獲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根據文化局的諮詢文本,澳門現時有10所專門供奉土地神的廟宇,多達160多個在公共街道上的土地神壇或神龕。

但林翊捷指,這些大多見於舊區,新區的相關場地或設施則較少。現時宗教場所大多透過在私人場地經營,但如該區欠缺私人地方,而主要是新區大面積的公屋群,由於宗教場所不屬房屋局招標的範圍,意味着該社區中難有宗教地方。「它們又不是社福,正式來說它們不是社福,是宗教,那是否一個宗教生活的空白?」他表示,之前石排灣居民曾在該區自設土地神壇,「證明是有需求的」,但後來遭市政署清除。「新城A區的地理位置肯定也較孤立,而且規模更大,附近更少私人物業,可能比石排灣情況更嚴重。現在開始思考怎處理差不多了。」

傳承需要轉變

「學徒也要生活,可能這方 面也需要支持,讓他們安心 地做好傳承工作。」

文遺研創協會理事長 余振堂

有些已列入名錄的項目在港澳同屬非遺,但在數碼化處理和公眾查閱方面,兩地的資源不同,亦令成效有所不同。以粵劇和地水南音為例,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設有網頁及網上資料庫,供有興趣的人士查找文本和曲目;道教科儀音樂方面亦有宗教團體設網頁介紹音樂的背景和展示。反觀澳門,要在網上找到集中而相對齊全的資料庫並不容易。

文遺研創協會理事長余振堂表示,現時政府除透過文遺法保育非遺外,亦有舉辦文化活動加強推廣。他建議,政府可以設立一個平台,把不同機構及傳承人的工作集合在一起,讓公眾更容易查閱,亦令非遺更容易普及。他又認為,深度學習的機會和平台,能令參加者更明白自己的文化底蘊,而持續的支持有助傳承工作。「學徒也要生活,可能這方面也需要支持,讓他們安心地做好傳承工作。」

12項目列入《名錄》正進行公眾諮詢

是次建議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12個清單項目包括: 土地信俗、舞龍、葡萄牙土風舞、春節、端午節、龍舟競賽、太極拳、葡撻製作技藝、杏仁餅製作技藝、嫁喜禮餅製作技藝及竹昇麵製作技藝。諮詢期由12月4日開始至2025年1月2日結束。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指的是生活習慣、習俗、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具、物品、文物和文化空間。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