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去風險」不符合歐盟利益

「去風險」不符合歐盟利益

Liu Zuokoi劉作奎LIUZUOKOI*

歐洲峰會在上週四至週五於布魯塞爾歐盟理事會大樓舉行。議程包括俄烏衝突、經濟、安全和國防、移民以及關於中國的戰略討論。這表明歐盟視中國為「夥伴、競爭對手和系統性對手」的對華政策,並未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事實上,歐盟內部正在就其對華政策進行激烈的辯論。

在全球經濟尚未克服新冠疫情帶來的影響,並正在努力應對俄烏衝突的溢出效應之際,美國和其他一些西方大國進一步加強「妖魔化」中國。因此,歐洲對中國的看法變得越來越負面。

在過去的三年裡,中國和歐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由於疫情而減少,而烏克蘭危機使歐盟對中國的偏見更加嚴重,美國「民主與專制」的論述在歐洲得到了支持。為了消除歐盟對中國的偏見,並確保歐盟領導人和媒體看到中國真實的一面—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準備與世界其他國家合作以實現共同利益—我們需要開明的中國和歐洲領導人。

中國一直將歐盟視為合作夥伴。北京認為,與歐盟的合作體現了和平、增長、改革和文明夥伴關係的特點。中國不認為自己是歐盟的對手;相反,它把歐盟看作是一個務實的合作夥伴。

中國希望歐盟對中國端正認知,而不是盲目追隨美國煽動陣營對抗的政策,沉溺於零和遊戲,將東西方關係政治化,表現出冷戰思維,建立排他性小集團,將經貿關係武器化,同時將實際合作國安化。

甚至有人以商業術語「去風險化」作為掩飾,試圖讓歐盟在高科技和文化領域與中國脫鈎。美國的外交政策對歐盟一些高層決策者的影響之大,以致他們成為美國的擴音器和傳聲筒,進一步加速了歐盟內部的分裂。

然而,歐盟仍有聲音強調,集團必須保持戰略自主權,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是盲目追隨美國對抗中國。理性的聲音繼續呼籲以務實的方式與中國合作。

可是,「去風險」和避免「過度依賴」中國已經成為西方的關鍵字,而專門針對中國的政策正在常態化。一些西方國家已開始實施「去風險」政策。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3月份提出了「去(中國)風險」的建議。此後,德國和法國的一些外交官也開始採用這說法,美國也在積極推動這一政策。5月,在日本廣島舉行的七國集團首腦會議,正式將「去(中國)風險」納入聯合公報,強調需要「去風險」,而不是脫鈎。

較早前,備受矚目的德國國家安全戰略正式公佈。該戰略顯示德國仍然將中國定義為「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德國總理朔爾茨強調,德國的目標不是要與中國脫鉤,而是要將風險降到最低。根據該戰略,近年來,對抗和競爭的因素有所增加,然而中國仍然是一個合作夥伴,沒有中國,許多最迫切的全球挑戰就無法得到解決。

6月20日,歐盟發佈了《歐洲經濟安全戰略》,其中提出了幾項措施,包括編制一份對經濟安全至關重要的技術清單並評估其面臨的風險、全面實施歐盟關於兩用物品的出口管制條例、審查關於篩選外國直接投資的條例,並與歐盟成員國就與出口和投資相關的安全風險進行聯合研究。

歐盟主要經濟體的政策往往預示著歐盟對華政策的整體走向。而自今年年初中國解除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以來,中歐之間的交流不僅逐漸恢復,而且法國總統馬克龍和德國總理朔爾茨也先後訪華,希望改善中法、中德關係以及中歐關係。

此外,中國總理李強最近訪問德國和法國,增進了中德和中法的瞭解,有助於深入瞭解歐盟國家的政策方向。在重申德國不尋求脫鈎的同時,朔爾茨表示,他將密切關注與中國合作中的風險。馬克龍也表示,法國不會選擇與中國脫鈎,因為這不符合法國和歐洲的利益。這表明,一些歐盟國家堅持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成為美國的「附庸國」。

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所強調,歐洲要發展與中國的關係,首先需要對中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堅持務實合作、互利共贏,因為中國對歐洲來說不是風險,而是機遇。

另外,總理李強在訪問德國和法國時強調,中國將真誠地採取措施,增進互信,消除疑慮,因為中國的目標是追求發展和維護和平。

在德國,李強會見了西門子、大眾汽車、博世和寶馬等公司的領導人。而在強調貿易和全球經濟中相互依存的重要性的同時,他表示,缺乏合作是最大的風險,缺乏發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因素。

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他再次警告說,不要過分誇大所謂的「去風險」概念,或將其變成一個政治或意識形態工具。

然而,歐盟對風險的擔憂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消除。這需要長期合作來消除內部障礙。因此,中國應保持戰略耐心,繼續溝通,用務實的合作來緩解西方的疑慮。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