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大灣區 灣區澳企面臨人力資源短缺和市場差異化挑戰

灣區澳企面臨人力資源短缺和市場差異化挑戰

Nelson Moura

根據普華永道(PwC)中國諮詢公司的報告,粵港澳大灣區的商業活動「捱過了」疫情的寒冬。然而,港澳的財務機構面臨人員短缺和市場差異的挑戰。

普華永道訪問了大灣區不同的商業領域專業人士,並收集了他們的意見。受訪者包括銀行、資產與財富管理、保險的客戶、監管機構和學者。普華永道上週在線上發表《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業:大灣區雛形初現》報告。報告指出:「參與本次調研的業內人士一致表示,過去兩年的業務發展勢頭向好。」

「一旦通關恢復,面對面交流得以實現,大灣區的活力將進一步釋放,未來幾年發展有望顯著提速。」

延伸閱讀:大灣區冀在2022年「加速」 融合

但在進入大灣區市場中,港澳機構亦要面對品牌認知度及和市場定位等方面的挑戰。普華永道澳門金融服務審計合夥人及澳門主管合夥人吳慧瑩表示:「總部在港澳地區的機構肯定希望進入一個大十倍的市場。」

「但需要制定精準的市場行銷戰略來區分已經被佔領的市場。投資者的創新教育可以幫助他們鑒別分析。」

據報告,香港和澳門銀行如期望獲取更多的南向業務等市場,就需要「找到合適的內地合作夥伴」,而這一夥伴要在整個大灣區擁有足夠龐大的網路和客戶基礎。

延伸閱讀:香港金融企業探索澳門市場

渣打銀行大灣區行政總裁林遠棟向普華永道表示:「服務大灣區客戶是一個獨特的挑戰。他們在一天內頻繁穿梭於區內不同地方。這與北京或上海的客戶很不同。」另一個問題是招聘和留住人才。受訪者認為,在大灣區不同地區的人員發展及資格認可,可以有更具靈活的條件。

普華永道中國大灣區服務金融業市場主管合夥人陳宣統表示:「跨境限制使人才短缺更加嚴重。從內地和香港招聘人才並不容易,因為他們非常不願意異地遷徙。」

內地、香港和澳門對牌照的不同要求,也限制了跨境市場行銷活動,尤其是在推廣跨境理財通時,金融業因而提出需要類似法律界使用的臨時或限制性許可。

延伸閱讀:澳門發展金融 人才如何就緒?

開通跨境理財通是一個重要的舉措

根據報告,儘管近兩年來,粵港澳三地之間的通行受到嚴格限制,大灣區仍成功推出跨境理財通。

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計劃試點在去年9月正式成立,其交易量在首月超過2億人民幣,共開設1.3萬個帳戶。該計劃允許港澳居民通過大灣區的銀行投資內地的在岸投資產品,廣東省九個城市的居民可通過當地銀行在港澳特區投資財富產品。

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開通後,港澳居民可在本地許可銀行辦理用於交易的資金過戶賬號,以及在內地有合作的銀行辦理以人民幣結算的投資帳戶,以便購買內地銀行出售的中低風險金融產品。這些產品是金融和固定收入性質,以公開報價可轉讓證券方式的債務性證券和投資資金。

與此同時,內地居民可通過其合作銀行的證人,或親自到澳門的銀行等方式,開設投資帳戶進行「南向通」交易。

報告顯示:「相關試點機制明確了大灣區投資者的定義、不同司法轄區的監管機構如何協作,以及大灣區內如何深度融合等一系列問題。」

然而普華永道提醒,在一個趨於飽和的市場中,需要考慮市場競爭帶來的挑戰。投資者教育和數位化服務是關鍵突破點。報告並提及許多其他尚待改進的舉措,例如期待已久的南向債券通和剛起步的跨境專業資格認證。

內地與香港之間的南向債券通在2021年9月正式啟動。該通道有利於內地機構的投資者投資香港或其他地區的債券,從而加強兩地債券市場的金融基礎設施服務機構。

南向債券開通的第一日,已有超過40個內地機構的投資者與11個香港做市商完成150多筆交易,金額達到40億人民幣,涉及到香港市場上的主要債券。

實現實體化和數位化的需求

滙豐銀行大灣區業務部總經理陳慶耀表示,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已能超過韓國和加拿大,預計到2030年將再增長2.5倍。他表示:「大灣區不僅僅是製造業和金融服務業高地,更是許多科技創新的源頭。這些創新技術將成為下一個增長極。」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前海和內地北方大城市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科技驅動力,例如中小企的商業資料通,是該地區金融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隨後公佈了管理委員會和執行委員會的成員名單。通過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著重發展科學技術研究、高端製造業、澳門優勢行業,例如中醫藥業、文化旅遊業、會展業、商業和現代金融業。

近日,澳門特區行政長官指出,需要在橫琴加強內地和澳門在民事和經商方面的金融系統和法制系統的一體化。

報告指出:「其他創新專案,例如多邊央行數位貨幣(mCBDC)和數字人民幣(DC/EP)甚至數位港幣(eHKD),可從根本上改變大灣區及其他地區商業銀行的業態。」

受訪者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例如香港金管局的商業資料通(CDI)計劃旨在促進資料分享,扶持融資困難的中小企,從而促進大灣區商業活動的發展。由於新冠疫情導致數位服務的需求量加大,使其變得越來越重要,這說明需要加大數位平台的投資力度。

在介紹報告時,普華永道中國風險與控制服務合夥人丘振球表示:「金融機構需要稱職的人才去開發數位服務。更大的人才流動及更廣泛的資格互認,可以幫助應對這一挑戰。這體現出了大灣區的多面性。市場參與者將需要制定更為精細的戰略以便取得成功。」

根據報告,這些新的數位工具和服務可能對該領域,特別是在探尋更多的跨境服務案例時產生深遠的影響。

報告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10月,人民幣個人數字錢包的帳戶數量已超過1.4億個,累計完成超過1.5億筆交易。與此同時,香港金融管理局亦於去年探索發行港元數字貨幣的可行性。

據今年施政報告,澳門當局將提出措施,從而全面改革澳門金融系統的法律框架,取消目前的債券發行審查和批准制度,引入投資銀行牌照,並改善引入數字貨幣的環境。

原文請見澳門通訊社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