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澳門 牛年行大「運」 尋找澳門牛蹤跡

牛年行大「運」 尋找澳門牛蹤跡

羅嘉華

踏入辛丑牛年,牛兒們再次成為焦點。現在的澳門是蜚聲國際的賭城,經濟支柱是旅遊服務業、博彩業,看似與「牛」都沾不上邊。但若重溫澳門的歷史,不難發現牛兒們的身影一直都在。正值新春,讓我們一起走訪大街小巷「行大運」,尋找這些「牛蹤跡」吧!

蹤跡1:白馬行醫院——牛痘由此傳入中國

「天花」一病於1980年已經絕跡,但它曾於世界多個地方大流行,到了18世紀中期成為了全球主要的流行病之一。英國的醫生愛德華.詹納(1749-1823)透過擠牛奶的女工發現牛痘可以預防天花,並將此法命名為「疫苗」(vaccine)(有一說法是 “vaccine”的拉丁文字源“vacca”與「牛」有關)。這方法傳遍歐洲及其殖民地。1805年,來自澳門的葡萄牙著名商人啤道路.滑(Pedro Huet)成功從馬尼拉將牛痘帶到澳門,並引起了澳葡政府的重視。之後,當時仁慈堂的白馬行醫院(聖辣非醫院)闢出一間屋子供接種之用,並每天從早晨開始,由議事會醫生向自願前來接種者施種。

澳門也因而成為牛痘進入中國的窗口。據學者董少新《牛痘入華︰一項由多國多人共同完成的技術交流》所述,本澳邱浩川(又名邱熺,南海縣人)醫生獲知外國醫生用牛痘接種術可防天花,安全可靠,且以身求試,經確證無誤,就將此法帶回內地施種,並撰寫《引痘略》一書推廣。一家外國公司獲悉邱浩川懂得接種牛痘技術,便將英國運來澳門的牛痘疫苗交給他,在三街會館負責爲嬰兒接種。

另外,據指在蓮峰廟、包公廟、蓮溪廟供奉的「痘母元君」,其實又稱「痘母」、「種痘仙姑」。蓮峰廟的痘母神像左手扶持一名男嬰,右手拿著藥包,神位上寫着:「護幼保主痘母元君」。據介紹,「痘」即天花,古時候對這種疾病無力應對時,民眾只好求「痘神」庇佑。天花今日不在了,但當時民眾的心情,今天的我們藉着神像也能體會一二。

蹤跡2:市政牛房——受保護的不動產

俗稱「牛房」的市政牧場舊址背靠望廈山。根據文化局的資料,望廈山山腳原為墳塋遍野的荒地。,1847 年以後澳葡政府開始在此區修路闢地。同時,本澳肉類專營制度自19世紀中期已見實施。1911年,牛肉專賣的批給權開始由市政廳(市政署前身)負責,牛肉專賣承充商也於1912年獲准在提督馬路旁新闢之荒地興建牛棚等設施。

昔日肉類牲畜大多由海路輸入,而市政屠房位於城市的另一邊——媽閣,於是牛肉專賣承充商在港口卸下牛隻後必須先運往牛房停放,經獸醫檢疫後,按每日需要數量運至位於媽閣的市政屠場屠宰出售。所以,牽牛趕路的情景昔日常見於提督馬路至內港沿岸。據文化局介紹,興建牛房的地點雖然鄰近工業區,又要位於媽閣的市政屠場相距遙遠,但因為該區有適合施工的環境、不潮濕、空氣流通,而且遠離民居,所以成為理想選址。

1924年,牛房原址重建成現時模樣。兩幢平行的大型桁架結構的平房,紅褐色屋頂與土黃色牆身展現濃厚的葡式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特徵。建築亦是按1912年公佈的《私人建築及澳門城市建築衛生條例》的要求,規劃其建築物高度、地台、以及室內的牛棚、飼糟及排水系統等設施。1987 年10 月,由於舊市政屠場機器落後,澳葡政府遂將屠場及牧場一倂遷往青洲,及後牛房一部份被改為貨倉使用,另一部份則被規劃為展覽空間之用。2017年,市政牧場舊址及市政狗房被評為被「具建築藝術價值之樓宇」。

蹤跡3:益隆炮火廠——曾養牛的炮火廠

常說澳門以前是小漁村,但其實澳門以往也有人務農。據一些口述資料記載,當時氹仔和路環一些居民家中也有養牛耕田。《氹仔、路環口述史——行業卷》下冊提到,一些居民在炮竹廠打工之餘,也會務農以幫補家計。有的插禾,有的種菜、番薯等等。一些家庭會養牛幫忙犁田,但也並非所有家庭都能負擔。有居民憶述,路環九澳曾有不少牛,自己家裡也曾養過一隻水牛幫忙耕田,屋外會有個地方讓牛休息,平常也要放牛。由於冬天的草不多,他們收成後會把禾稈草曬好,用來餵牛。

同時,氹仔益隆炮竹廠內也曾養牛。據氹仔老街坊黎鴻健一系列的著作所述,益隆炮竹廠開業初期已打算兼營農場㮔植。同時,因為氹仔當時十分窮困,豬、牛、羊、雞等肉食皆十分昂貴,牛肉更非一般居民買得起的肉食,故益隆由開廠不久已有飼養牲畜,主要是豬、牛、羊、雞等賣價高的牲畜。並提到,有益隆的舊員工憶述,現時氹仔花城附近一帶都是放牛養豬的,加上益隆鳥瞰圖牛欄牛房的佔地,可見早年的農場的規模也不少。廠內飼養牲畜、種植瓜果販賣賺錢,在日本侵華半停工這段困難時期也可靠此補貼生計,讓益隆得以度過最艱難的一段日子。和平後益隆已沒有養牛,但廠內的牛欄仍在。

而及至20世紀7、80年代,隨着嘉樂庇總督大橋通車,氹仔也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老街坊憶述,卓家村等村落周圍及村內部分舊屋、菜地被拆卸或改建,眾多建築工程嚴重影響村人生態水利,農務更為艱難。不少村民離開謀生,昔日的農村生活再無影蹤。學者鄭煒明於《氹仔路環歷史論集》也提到,路氹的農業和依附着它的畜牧飼養業等在八十年代中隨着澳門城市化而沒落。農地減少,加上澳葡政府自1985年起禁止路氹屠宰牲口等,並解散澳門農林廳,將農林廳的農場轉為郊野公園,兩島農業自此式微。

雖然這些「牛蹤跡」看似已成過去,但它們也是澳門不可遺忘的一部分,反映出澳門數百年來的國際地位,以及我們的城市化發展走向。唯有了解過去,我們才可展望將來。新一年,讓我們從歷史汲取智慧,一起反思未來的方向,才能為牛年帶來真正的運氣。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