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未來 嗨,火星?澳門有份參與

嗨,火星?澳門有份參與

Marco Carvalho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在上星期成功發射,各方正密切留意有關進度。澳門科技大學一組研究員亦有參與是次任務,當中就有一位葡籍的天體生物學家─André Antunes,他的工作是研究在最不可能的地方有否存在生命跡象。

Pedra de Lume鹽灘位於佛得角一座火山附近,這與火星多坑洞有甚麼共通點?火星這個紅色星球正存在或曾經存在生物跡象。兩者最相近的,或是在類似薩爾島的極端條件下仍尋得生物活動的跡象。

天體生物學家André Antunes約一年前開始加入有關研究項目,主力發現和研究在最不可能的生態系統中的生命方式和徵象。這些地方,存在生命都似乎是不可能的。研究的目的是甚麼?了解火星在多大程度上挑戰生命的存在。

André Antunes表示:「從環境條件、正在研究的極端情況來看,最顯要的是高鹽度的環境。」他現於科大的太空科學研究所工作,而該單位與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有密切聯繫。

他接受《澳門平台》訪問時表示:「鹽度問題與火星上可能存在的水資源有本質上的相近,預期火星上倘有的水源,應該具相當高的鹽份。所以為了可以更了解多一點點生命的極限和適應力,我們要研究同具大量鹽份的環境。」

天體生物學家André Antunes主力研究在最不可能的生態系統中發現生命方式和徵象

水源的發現—在火星表面或地下—是中國首次向火星飛行的主要目標之一。上週末「天問一號」在海南發射,標誌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太空計劃的一大進步。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十多位專家亦會特別跟進相關進程。

張小平、徐懿和蕭靜等專家則負責研究輻射、大氣條件和火星表面的地貌等,這些都是為了能確保「天問一號」成功登上太空:「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確保探測器安全登陸火星。目前,這對我們來說至為關鍵。」

為成功提供一大保障、負責確定火星表面的緯度的專家蕭靜表示:「安全著陸後,我們就可以收集關於火星大氣條件的數據,包括那裡的風速和低空湍流、特別是沙塵暴的情況。」

她表示:「著陸的位置很大程度上由中國國家航天局決定,但也有很多預選的不同區域。其中,我們就建議了烏托邦平原,那裡的沙塵暴不太頻繁。因為這種類型的風暴可以非常影響大氣條件,並對進入大氣層的過程和登陸過程的本身帶來很多不確定性。如果遇上一場很大的沙塵暴,幾乎會完全阻隔輻射,探測器將無法接收太陽能。所以必須要避免這些風暴。」

火星是太空野心的大型墓園。要著陸火星殊不容易,在60年代,只有美國成功將探測器放到火星表面8次。

張小平、徐懿和肖靜負責研究輻射、大氣條件和火星表面的地貌

科大助理教授徐懿致力研究火星地貌,她很清楚中國這次火星任務所面臨的難題:「定著陸的地方很難,因為正如我同事所說的,取得大氣條件的相關數據很重要。但是也必須要考慮火星表面的不平整。」

他表示:「如果探測器著陸的土壤很崎嶇或坡度很大,就不能算是很成功的著陸。很有可能會像以往的任務一樣,失敗收場。但還要留意溫度,越接近赤道便越好,因為探測器將能接收更多太陽光,避免失去能源的危險。」

除了火星表面的不確定性和侵略性條件外,探測器進入大氣層的過程幾乎是「盲著」進行。蕭靜表示:「進入大氣層的過程和著陸耗時7至8分鐘,但探測器的影像傳回地球卻需要10分鐘,我們沒時間對照探測器和地球控制站的資料,所以過程是完全自動化的。」

探測器成功安全著陸火星,證實科學的真理,以及無限的科學可能性。中國是次的火星任務將嘗試證實歐洲「火星快車號」(Mars Express)的結論:「火星快車號的雷達發現火星地底下存在液態水。歐洲的研究員很關注這次中國會不會有同樣的發現,還有會不會在不一樣的區域發現這一現象。」

但火星任務成功的意義不止於此,「天問一號」的重點目標不是探索火星有否生物跡象。André Antunes所指是,本次中國的火星任務所收集到的科學數據將對日後任務有莫大的重要性。

「這次任務重要至極,將有助我們明白火星的情況,無論是火星表面和地底,還有大氣和冰或水儲量的水平。眾所周知,這些方方面面都對生命的存在很關鍵。」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