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一帶一路中的海上絲綢之路: 邁向藍色經濟?

一帶一路中的海上絲綢之路: 邁向藍色經濟?

藍色經濟的概念由岡特爾·泡利(Gunter Pauli,2010)提出,指的是海洋經濟發展與社會包容性、環境可持續性和充滿活力、創新的商業模式整合。
目前,這一概念基於一種系統性的思考方式,其中可再生和有機原料以可持續的方式加速「藍色增長」。這種「藍色增長」必須解決資源稀缺和廢物處理的問題,同時以造福全人類的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薩卡,2016)。
詹蒂萊(2014,§1)提到:「多年以來,可持續發展一直是『綠色』為主,但根據2012年的『里約+20』可持續發展會議,國際論壇已開始認識到可持續增長必須考慮海洋生態系統:事實上,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
海洋覆蓋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以上,佔地球全部水資源的97%(Rustomjee,2016),而且海洋還能促進經濟發展,主要以交通走廊、產出石油、天然氣和魚類的方式帶來經濟效益。海洋還帶來往往難以量化的好處,如調節全球氣候,吸收約90%的大氣熱力,且我們呼吸的氧一半以上來自海洋。
在沿海地區,健康珊瑚礁和其他濕地生態系統保護我們免受風暴和洪水的侵害,吸收大量的碳,還可以過濾土地產生的其他類型的污染。
藍色經濟是一種描述剛剛開始出現的海洋經濟發展相對較新的方式,首先出現在許多島國,包括塞舌爾共和國等小型發展中國家,以及世界人口第四大國印度尼西亞群島。
一些大國,包括中國和美國,開始越來越多地借助藍色經濟概念促進其豐富的海洋和沿海資源的發展。專注於藍色經濟最終可以為所有國家帶來紅利,特別是在環境安全和自然災害預防方面,實現經濟增長與環境可持續性同步發展。
中國的藍色經濟

中國有大約18000公里的海岸線,其中大部分是從北部的朝鮮邊境到南部的越南邊界。還包括幾個島嶼的海岸線。中國政府對藍色經濟概念的興趣可以追溯到中央經濟發展戰略計劃「十一五」規劃,該計劃涵蓋了2006年至2010年一系列涉及海洋經濟的具體數據。
然而,有一點必須弄清楚,2017年之前,「藍色經濟」一詞在中國和西方的含義並不一定是相同的。中國並沒有強調以環境可持續性為主的海洋資源新利用模式,在中國,這一概念是指沿海和海洋資源的綜合發展,並以此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計劃的一部分。 2008年,這一角色在《國家海洋事業發展規劃綱要》中得到闡述,該計劃宣稱海洋產業應該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中佔據非常重要的戰略地位(Conathan&Moore,2015:5)。根據這一廣義定義,中國的藍色經濟將實現意義重大的擴張,並在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長中發揮重要作用。
隨著中國和其他國家大力投資海洋產業和海洋科學研究的可持續性,這些國家有充分的機會與國際社會分享他們的發現和好的做法。與美國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開始利用規模經濟,加速可持續發展並了解海洋自然資源的價值。雙邊合作廣泛並且非常有效的一個領域是美國海岸警衛隊與中國漁業執法部門之間的伙伴關係。通過該計劃,中國海警局司令部成員出現在太平洋作業的美國海岸警衛隊船隻上,協助打擊國際海域非法、未報告和不規範的捕撈活動。
小島嶼發展中國家都面臨相似的可持續發展挑戰,包括人口少、資源有限,而環境是藍色經濟的核心。因此,小島嶼發展中國家處於綠色/藍色經濟的最前沿,因為它們是自然資源經濟。這些小島嶼國家處於氣候變化的最前沿,其安全受到氣候對糧食安全、漁業的影響,以及洪水和乾旱氣象災害、海洋酸化和人口遷移的威脅。
2015年9月25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聯合國,2015年)確立可持續發展的17個目標,這被認為是「能夠改變世界的雄心勃勃且有普世意義的日程」 (UN, 2015: 6)。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 SDGs)17個目標基於也適用於小島嶼發展中國家和沿海社群的綠色經濟,其中包括葡語國家,如佛得角和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這17個目標代表綜合性的思考方式,強調環境教育(目標4)、能源(目標7)、氣候變化(目標13)、海洋(14個目標)等問題。以海洋環境作為食物、生計、旅遊業、可再生能源、碳氫化合物和礦物資源、以及航海貿易的來源,草擬融資、政策整合、公海治理模式的改善,研究評估、數據共享與合作等方面的建議,包括民間社會採用的綜合生態系統方法,並對藍色資本進行永久性評估。
繼2013年公開宣布「一帶一路」後,2017年5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和國家海洋局首次發布名為《「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的文件,倡導絲綢之路精神—「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相互學習、互惠互利」,並承諾繼續努力落實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海岸和海洋規劃。根據該文件,中國將願意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國家展開多方面的海上合作,打造開放包容的合作平台,建立建設性、務實的藍色夥伴關係,為可持續發展打造「藍色引擎」。
以上文件的發布可能意味著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終於將改變了,2017年以前採用的是以陸地為主的發展觀,海洋被視為陸地的延伸,其中,保護是優先事項(Merighi, 2017)。中國這一持續千年的心態在2015《中國的軍事戰略》白皮書被推翻,其中提到:「必須突破重陸輕海的傳統思維,高度重視經略海洋、維護海權。」
「一帶一路」倡議,特別是21世紀新海洋絲綢之路,可能成為地球某一重要地區和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國家可持續發展的機會之窗。但經合組織政治分析家杜利卡·拉斯納亞克(Dulika Rathnayake,2017年),在她的文章中發出「確保藍色經濟是綠色的」的警告似乎也是合理的,因為正如人類歷史所表明的那樣,沒有無辜的國家或民族,經濟也不總是一種「道德科學」(Amartya Sen的解釋),也不是服務所有公民的地球稀缺資源都得到了均衡管理,我們必須「擺脫抽象的想法和具體的恐怖」(Sen 2003:44), 這不分國家、地區、政治意識形態、種族或宗教派別。

Rui Rocha 30.11.2018

澳門平台

*調查員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