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俄羅斯的帝國天性

俄羅斯的帝國天性

俄羅斯再次成為許多西方國家的政治辯論中心。已經是連續第三次了——美國新任總統展示其政府改善兩國關係的野心。要知道為什麼這個目標如此難以實現,深入了解俄羅斯歷史十分重要。
蘇聯解體至今已有四分之一個世紀了;2017年也是推翻了搖搖欲墜的沙皇帝國的俄國革命100週年。事實是,這些後帝國尾聲時期之間存在很大的相似之處。
俄羅斯歷史的特點是在歐亞大陸的持續擴張。沙皇時期向東推進到西伯利亞,就如十九世紀期間美國的西部拓展,俄羅斯在中亞的擴張與歐洲列強的非洲殖民一致。
但隨著俄羅斯帝國的向西和向南擴張總是遇到阻力,帝國不得不使用武力以保證新獲得的領土受其掌控。 1917年的革命後,其中許多地區——從塔什干到第比利斯,從基輔到赫爾辛基——都尋求從莫斯科的掌控中獨立。
起初列寧似乎接受了這些要求,但很快在整個前俄羅斯帝國都駐紮了新紅軍以強加蘇維埃政權。這一舉措在烏克蘭,南高加索和中亞地區獲得了成功,但在芬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失敗了,在1920年於華沙郊區的關鍵地區遭遇了失利。這使得前俄羅斯帝國的西側出現了一系列的獨立國家。
但在斯大林上台後,他用恐怖和強迫工業化力圖使俄羅斯再次偉大,他試圖重新取回對前帝國領土的控制。斯大林在與希特拉的秘密會談中發現了機會,他要求重新拿回在1917年後失去的地區,包括波羅的海國家、芬蘭和部分的波蘭。
最後他成功了。在希特勒帝國崩潰後,部分由於紅軍的犧牲,斯大林獲得了將蘇維埃政權擴張至歐洲心臟的綠卡。只有芬蘭用武力奇蹟般的維持了其獨立性。波羅的海國家被殘酷的帶回了蘇聯,波蘭和其它國家也將至了衛星國狀態。
1976年,一位美國國務院亨利·基辛格的顧問提出了一個十分受爭議的觀點,俄羅斯未能與這些國家建立「有機」的關係。的確,隨著蘇聯解體,這些衛星國迅速的重申了其主權;而且在短期內,幾乎所有的前蘇聯非俄羅斯國家都要求並確保了其獨立。隨著烏克蘭和南高加索國家的離開,俄羅斯控制的領土比1917年革命後的還要少。
普京,就如一個世紀前的列寧一樣,打算改變這一現狀。自他於1990年代俄羅斯嘗試自由主義和民主改革的動盪時上台之後,普京渴望使俄羅斯再次偉大的想法變得越來越明顯,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地緣政治方面。儘管蘇聯和現在的基礎之間存在一些明顯的差異,但歷史的並行情況實在難以忽略。
隨著普京的掌權,俄羅斯入侵並掌控了部分格魯吉亞,吞併了烏克蘭的克里米亞,並給烏克蘭東部的兩個假「共和國」以軍事支持。俄羅斯還試圖——迄今為止仍未成功——在烏克蘭南部建立一個Novorossiya[新俄羅斯]。
一步一步,只要機會出現,克里姆林宮就準備好使用一切手段拿回他認為的所有物。普京可能沒有恢復帝國的全面計劃,但他無疑有讓帝國進步的永久傾向,其中的風險是可以容忍的,如2008年在格魯吉亞和2014年在烏克蘭的情況。
那麼,我們能從過去中學到什麼教訓呢?首先,俄帝國主義盛行時,都是歐洲和西方遭遇了分裂時。例如,在1939年希特勒和斯大林同意了互不侵犯條約和1807年拿破崙和沙皇亞歷山大同意了相關條約。我們絕不能忘記1945年的雅爾塔會議。
北約和歐盟擴大到中歐和波羅的海國家一直是歐洲安全至關重要的所在。如若不然,也許我們已經沉浸在與俄羅斯想要收回失地的極其危險的權力鬥爭之中了。
1991年的蘇聯解體和1917年的俄國革命改變了區域和全球政治。緊隨這些事件之後的,是俄羅斯展示其無法與周邊國家建立和諧關係的歷史;在過渡時期,他根據其帝國野心來應付這些國家。
但是俄羅斯只能自我調節——如果西方國家在較長的時間內大力支持這些國家的獨立。那麼俄羅斯將認識到自己的長遠利益會打破其歷史模式,將重心放在內部發展,與鄰國建設和平和相互尊重的關係。
確實,我們還沒有行進到這個階段,但這不是我們認輸或揮霍歷史教訓的理由。我們需要一個穩定,繁榮與和平的俄羅斯。而這只有在給它所有鄰國的獨立和主權以支持才能實現。

卡爾·比爾特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