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今是發展中國家能源專案的最大供資方,三分之二的資金贊助燃煤發電廠。波士頓大學的一項研究警告,風險在日益上升。
中國的各大開發銀行現今是發展能源專案貸款資金的主要提供方機構,但如中國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這類機構的投資組合和中國進口的組合正越來越多地暴露在債務國和違背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的風險之中,而且這些投資組合在新環境立法實行時可能有過時的危險。
這個結論來自波士頓大學的全球經濟治理倡議(GEGI)的一項研究,其中建議投資多樣化和關注可再生能源——在中國血統的資金於世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獲得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時,無論是在雙邊倡議上或在多邊論壇上,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Baii)。
於本月發表的這項研究,由波士頓大學教授凱文•加拉格爾(Kevin Gallagher)、羅希尼•卡邁勒(Rohini Kamal)以及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王永中共同撰寫。研究人員收集了中國給予能源專案信貸的一手詳細資料,得出結論:中國如今是發展中國家能源領域融資的領導者——遙遙領先如世界銀行和各地區開發銀行等機構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業務。
「隨著由中國和其他國家共同融資的基金及多邊銀行新家庭的出現(如亞投行和新開發銀行),中國正成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債權國,且在目前由西方支持的多邊銀行出現資本基礎能力增長停滯之際」,研究的作者說。
總體而言,中國國家開發銀行(BCD)和中國進出口銀行(Exim Bank China)所集中的國際資產可達兩萬億美元——是西方多邊機構集合的兩倍多。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資金,即6840億美元,反映在第三世界國家信貸,其中能源專案融資佔有相當一部分——主要是燃煤發電廠,煉油廠和水壩。
根據這項研究,在2005年至2014年間,這兩家中國的開發銀行共發放了1280億美元的貸款給生產基礎設施和能源分配,這一數額甚至略高於西方多邊開發銀行集合如世界銀行的總融資——1189億美元。而同一時期,世界最大的多邊信貸機構——世界銀行給予的發展融資僅為722億美元。
大多數中國資金(80%)的目標是發電專案,其次是輸電和配電基礎設施(13%)和燃料提取及精煉項目(7%)。總信貸額中的93%用於中央燃煤電廠和水壩的建設,而天然氣項目(2%)和石油項目(5%)獲得資金減少,此外還有風能行業(1%)。
在過去十年中,中國一直支持厄瓜多爾和衣索比亞的風力發電專案及蘇丹的太陽能發電項目。集中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融資為總融資的28%,但僅僅是水壩建設所涉及的可用信貸就達到27%。相比之下,三分之二總能源投資被輸送到世界各地的燃煤電廠——去年為45%,280億美元的貸款。
此研究的作者認為這是一大問題,且原因有幾個。根據這些作者的觀點,中國開發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的資產組合的風險日益增加:從受援國的資金,宏觀經濟,社會和環境的性質等方面來看。
「中國各開發銀行都涉入風險評級較為負面的國家,還有由原材料擔保的貸款會面對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風險,和與發展中世界相關的宏觀經濟危機的壓力」,研究人員說。
在一方面,中國一直確保多個沒有世界銀行等機構經營的國家的融資,而這些國家的風險評級相當高,如巴基斯坦,委內瑞拉,阿根廷,衣索比亞,尼日爾,蘇丹,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在0至10的風險指標中,國際經合組織(OCDE)給他們的評級為7。
在另一方面,中國已與多個債務國發展融資方案,其中信貸是由初級產品的銷售收入所擔保,如燃料——在某些情況下還有銅,鑽石和可哥。這是半數授予境外貸款額的情況。大宗商品價格下跌19%——自2005年8月開始,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資料,這將讓支付能力陷入困境之中。
目前,世界銀行已經限制燃煤發電廠融資,在沒有可行的替代能源時。而且在金融市場上,評級機構和投資者正在重新評估這一行業的風險。牛津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預計總發電能力為2900億瓦的發電廠將面臨關閉,因為新環境立法會於2020年實施。
據估計,中國資助的燃煤電廠專案的社會成本為每年297億美元,且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達5.94億公噸。
瑪麗亞.卡埃塔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