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音樂便是馮瑋妮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8歲開始學習小提琴,隨後入讀澳門演藝學院音樂學校。她回憶道:「那時候我的老師會不時拿一些琴過來叫我試拉一下,聽聽它的聲音怎樣,我當時就覺得很神奇,為甚麼每一把琴的音色都不一樣呢?」這份好奇心逐漸滋長,最終轉化為提琴製作的志向。在老師和校長的鼓勵下,她申請保送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提琴製作專業,並成為澳門第一位入讀該專業的學生。
提琴製作之路不易走。她介紹:「提琴製作系要修讀木材學、油漆、聲音等方面,還有修復,也要拉琴。因為以後從事相關的專業的時候,也要幫客戶拉琴,聽聽他的琴是甚麼聲音,可以給予意見,或者自己製作新琴後,可以自己按聲音調整。」而每一把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因為組裝中的每個細節都會影響音色。「做得不好的話,可能就沒有你想像中想要的那種聲音,要調整很多次,是很煩躁的過程。」
現於波蘭帕德雷夫斯基音樂學院繼續深造的她亦積極參加比賽。在意大利的國際青年提琴製作師比賽中,她所選用的琴型是Antonio Stradivari的Messiah 1716。雖然這是她已多次嘗試的琴型,但她表示「每一次做都會有不同的感覺,一定會有很多進步」。她形容,這次最大的挑戰可能是心理上。「由於這段時間我在考試,所以沒有辦法親臨比賽。那段時間天天都在想比賽比得怎麼樣了?我的琴能不能有名次?加上從波蘭到意大利氣候也是有不一樣的,害怕會影響琴的聲音等等。」
對馮瑋妮而言,參加比賽遠不只是為了贏得獎項,也是自我提升的機會。「即使拿不到獎,過程中也可以學到世界各地不同提琴製作師的優點。」而參賽也可使其他人知道澳門也有提琴製作師。「可以有更多澳門人知道提琴製作的專業,原來澳門也是有自己的提琴製作師,可能就不需要以後再去香港或者廣州。」
提琴製作系要修讀木材學、油漆、聲音等方面,還有修復。
提琴製作的未來
展望未來,馮瑋妮正思考會否開設自己的工作室,或在高校教授提琴製作。雖然計劃回澳,但也在考慮在中國內地發展。「最近聽同學說,國內北方那邊好像需求比較大,而且那邊的人對音樂都比較認識多一點,可能會找專業的提琴製作師去買琴,所以我現在也在考慮。」不過,目前她希望繼續升學。「因為我覺得學歷對我這個專業來說是比較重要的。畢業之後可能就會任職高校裏面的提琴製作老師,或者成立自己的個人工作室。」
澳門目前尚未有提琴製作的行業基礎,但馮瑋妮相信有發展空間。「大部分樂團裏面的樂師會把琴拿去國內或香港去製作,很多學校的學生都是會這樣做。」她認為,「提琴製作這個專業我覺得很容易『彎道超車』,不像芯片技術那些要很多日積月累。我覺得提琴製作專業只要有一個好的老師、好的學習方向和環境,就比較容易去建立起來」。
對馮瑋妮而言,手工製作的小提琴擁有獨特且無可取代的價值。她表示,對於初學者或經常更換樂器的小孩來說,量產小提琴更划算,但提琴製作師花時間製作的樂器,會帶給演奏者情感上的反饋,「音樂是用來連繫人和人的,樂器也是一樣,我覺得樂器要有靈魂」。
隨着澳門發展為「演藝之都」,馮瑋妮認為澳門要發展提琴製作的人才的話,需要從小開始培養,例如「設立提琴製作的培訓班,不管是興趣班也好,全日制也好。如果說是其他音樂專業的話,澳門演藝學院就已經做得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