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三個關於中國的錯誤迷思

三個關於中國的錯誤迷思

一些西方媒體將今年的全球通脹和通縮風險歸咎於中國,到最近又聲稱中國經濟瀕臨崩潰。但實際上,中國的經濟復甦將在今年下半年加速。

Dan Steinbock*

一些西方媒體將今年的全球通脹和通縮風險歸咎於中國,到最近又聲稱中國經濟瀕臨崩潰。但實際上,中國的經濟復甦將在今年下半年加速。

信息戰是國際媒體的新常態。相反的聲音不僅被邊緣化,而且被演算法排除在外。此外,意識形態與事實之間的界限也變得模糊。於8月29日,《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雷特.斯蒂芬斯(Bret Stephens)認為中國經濟正走下坡,就像他否認氣候變化、鼓吹新保守主義外交政策一樣。

一些「意見領袖」的利益衝突顯而易見。《國會山報》(The Hill)記者Peter St Onge是新保守主義智庫「美國傳統基金會」的成員,他在9月13日宣稱中國已經崩潰。凱爾.巴斯(Kyle Bass)於9月11日以中國問題專家的身份接受了彭博社採訪。他說:「中國經濟正在『下滑』。」巴斯是一名來自德州的投資者,也是多個反華組織的成員,多年來一直利用他的對沖基金對中國和人民幣下注(未果)。他涉嫌操縱股票的行為受到了美國監管機構和《華爾街日報》的審視。

9月5日,《新聞週刊》發表了一篇離奇的報道,稱由於中國經濟崩潰,上海「已變成一座『鬼城』」。這篇報道以「獨立記者」邁克爾.楊(Michael Yon)在推特上引述一位神秘的「中國朋友」的消息為基礎。

楊是前「特種部隊」成員。據指,他在伊拉克「深入作戰部隊」的時間比其他任何記者都長。自那以後,他一直出現在不穩定地區,包括2019年的香港。過去,他的可信度曾受到美國媒體甚至五角大樓的質疑。

在過去的三個季度裡,關於中國風險的三大媒體迷思是通貨膨脹、通貨緊縮和經濟崩潰。但事實是甚麼呢?

今年年初,當中國撤銷新冠疫情防控措施並開始重新開放經濟時,國際觀察家警告說,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成為「全球通脹威脅」。這種說法有問題。正如我3月份在《中國日報》上發表的專欄文章所指出的,數字並不能證明這一點。

今年第一季度過去後,國際專家推翻了他們之前的說法。當6月份中國通脹率持平時,這些專家聲稱中國即將面臨通貨緊縮。

但中國真的存在全球通縮風險嗎?這種說法的前提是,中國的物價水平持續下跌,使通貨緊縮以某種方式輸出到全球。

實際上,正如我在7月份的專欄文章中所表明的那樣,通貨緊縮的先決條件並不存在。當時我預測,儘管存在國際不利因素,但中國的「反彈正在加強…下半年經濟復甦可能會加強」。現在看來情況確實如此。

8月份較預期理想的經濟數據表明,中國經濟的復甦勢頭正在增強。在供應方面,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需求方面,在暑期旅遊高峰和刺激消費措施的影響下,衡量消費的主要指標零售額都較預期好。

未來幾個季度,在包括提高免稅額在內的推動下,消費反彈可能會進一步加強。早期跡象表明,消費復甦將在國慶假期加速。

雖然決策者希望通過降低首期比例和新房貸利率上限來恢復消費者對房地產行業的信心,但國內經濟復甦的關鍵問題仍然是萎靡不振的房地產市場。這些都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的步伐,但要穩定房地產市場,還有更多工作要做。

隨著一線城市的復甦步伐加快,政策制定者也希望在其他城市和地區看到積極的溢出效應。適齡勞動人口的失業率已接近疫情前的水平,收入的增加也推動了高於平均水平的存款水平。青年失業率徘徊在20%左右,這與貿易戰和地緣政治的發生時間有關,貿易戰和地緣政治帶來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不利於投資和招聘。

需要的是支持性的財政政策,還有寬鬆的貨幣政策。週五,中國央行—中國人民銀行維持利率不變,但通過中期借貸增加市場資金。有人說此做法不適合,但央行可能因為對新經濟的戰略投資,包括電子和軟件、電力和鐵路基礎設施、汽車公司對銷情理想的電動汽車增加資本投入而推遲降息。

此外,由地緣政治引發的半導體行業急劇下滑可能正在觸底。華為的5G Mate 60令人印象深刻,這表明中國正以比預期更快的速度實現高科技的自給自足。

具有挑戰性的外部阻力暫時有所緩和。但只要西方的地緣政治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繼續存在,全球需求就可能持續低迷,嚴重影響全球經濟復甦。

歐元區正在應對經濟衰退,英國正在脫歐的災難性影響下掙扎,美國經濟正面臨衰退風險,而日本不斷上升的債務繼續維持著持續的停滯和通貨緊縮。相比之下,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可能在4.5%到5%之間。考慮到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及在地緣政治上針對中國,這已是一個優秀的表現。

原文刊於《中國日報》

印中美国研究所(美國)、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和歐盟中心(新加坡)撰稿人*

Tags: 國際政治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