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特首列席立法會 分析望拉近與民間距離

特首列席立法會 分析望拉近與民間距離

羅嘉華 CAROL LAW • 倪熙晨 NELSON MOURA

隨着疫情結束,分析認為,行政長官賀一誠應藉着列席立法會,向公眾闡明國安法等議題,重新拉近政府與民間的距離。 經濟復甦方面亦需要更清楚的說明,尤其是融入大灣區方面。

有很多公共政策,無論是防疫措施、疫後復甦等等,你會看到有很多跟民意想要的有距離。

傳新澳門協會副理事長 甄慶悅

行政長官賀一誠將於4月14日下午3時列席立法會全體會議,就公眾關注的政府施政工作及社會民生事務等議題回答議員提問,是疫後澳門重新通關後的第一次。

傳新澳門協會副理事長甄慶悅表示,期望特首今次列席立法會時,可以帶出兩個訊息:「負責任」和「貼地」。他接受《澳門平台》訪問時指出,賀一誠參選特首時,公共行政改革是一大重點,但這方面目前的成效不大。「一些很表層的公共行政好像改善了,像『一戶通』是便利了,但公眾的期望不止於此,也不應滿足這一點,我們希望有更深層次的改革。」

延伸閱讀:​賀一誠明列席立法會全體會議

政府與公眾關係疏離

甄慶悅形容,疫情期間暴露了特區政府形同「一副老舊的機器」,儘管疫情初期能夠迅速買到口罩,事實上亦贏得社會的掌聲,但隨着疫情變得更嚴峻,特區政府便「原形畢露」。而一些經濟惠民措施推出時亦受到社會批評,可見政府不夠「貼地」。「經過三年的疫情後,民間和政府互信越來越低。這源於政府很多施政不夠『貼地』,跟民間越來越疏離。加上有很多官員在疫情期間,無論在防疫或經濟援助,甚至經濟復甦時的表現都是未如人意,但完全不需要負責任,好像做甚麼都好,社會就要去『硬食』、支持,其實這兒的失分失很多,所以會造成社會與特區政府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少,互信越來越低。」

曾任記者的他認為,近年似乎特區政府官員與傳媒,與民間社團的互動交流越來越少。「為甚麼我說他們『離地』呢?因為他們跟民間的交流少。哪怕以往我們視為一向都很支持特區政府的團體,據他們的反映,疏離感像越來越大。有很多公共政策,無論是防疫措施、疫後復甦等等,你會看到有很多跟民意想要的有距離。」
因此,他希望特首能帶出「負責任」及「貼地」這些信息給公眾。「要阻止官民之間互信繼續下降,否則再多的鴻圖都很難推展得到,因為社會根本不信任政府。這是必須要帶出這個信息。」

領導更強勢

現在大家很關心的就是,澳門會否有某些人發表了一些演說,或參與了某些報道,或發現了某些數據,而他公開披露時可能會觸犯到一些國安法律。

時事評論員 蔡梓瑜

時事評論員蔡梓瑜亦有感,政府在行政領導的姿態似乎比上屆政府的更強,變成很多時候看不到一種開誠佈公,以及願意接納聆聽公眾意見。「其實一個越是開明、聰明、有管治能力的政府,越是會相信透過民間的智慧的參與。」他期望特首列席立法會的時候,可讓公眾看到政府願意用更開明的態度去聽取議員的意見,甚至鼓勵一些社交的平台可以繼續,用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向政府發言。

他又希望,政府能就《國安法》的修改和《工會法》的集體談判權作進一步解釋。「現在大家很關心的就是,澳門會否有某些人發表了一些演說,或參與了某些報道,或發現了某些數據,而他公開披露時可能會觸犯到一些國安法律,甚至變成揭露國家機密,然後變成了分裂國家。」「甚至乎有些議員在說,一些日常的澳門公共行政的秘密,不應該等同於一些很嚴重的國家機密呢。我相信大家都期望—我也期望立法會議員—在接下來的特首列席立法會裏面,真的很清楚地問特首。我們也都期盼特首不要帶大家『遊花園』。」
政治學者余永逸亦指出,面對《國安法》的修訂,議員應就「公務員宣誓效忠」的問題提問。

延伸閱讀 :行政會完成討論修改國安法草案

經濟仍存暗湧

余永逸又認為,議員應關注經濟復甦及經濟多元化的問題,尤其是「發展橫琴的項目」。

旅遊局局長文綺華週三(12日)表示,按初步統計,本澳今年首季接待逾496萬人次旅客,當中內地旅客約佔325萬。同時,根據博監局的數字,今年首季的賭收合共超過346億澳門元。雖然總旅客人次和賭收這兩個數字已較2022年同期大大提升,但都只是2019年同期的不足五成。

澳門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楊鳴宇認為,按目前澳門的賭收水平,要實現政府去年預測的1300億應沒問題,但1300億可能只夠政府日常開支,不會有太多盈餘,意味着政府不太可能像以往般花費。「問題是有一些更結構性的事項,例如社會保障現佔公共財政約7%,並且隨着人口老化只會越來越高。這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賀特首如無意外會多做一個任期,究竟他想怎樣解決,我覺得這是一個關於澳門未來比較核心的問題。」

時事評論員蔡梓瑜亦關心,政府會如何令經濟復甦,並做到「開源」。他指出,澳門的儲備有所減少,政府為了令盈餘增加,內部採取了很多緊縮開支的政策去不斷節流。「舉個例子,社會工作很講究持續進修,因為社會變遷很急劇,例如青少年自殺情況嚴峻,有沒有更新的手法幫助青少年度過危機?但一些社會工作的社團反映,資助的力度有所減少。」

問題是有一些更結構性的事項,例如社會保障現佔公共財政約7%,

並且隨着人口老化只會越來越高。這會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澳門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系助理教授 楊鳴宇


楊鳴宇期望,政府可以清楚地闡述澳門未來的發展方向。「究竟澳門未來怎麼辦?澳門未來是想怎樣。我想不可以將一個未來的問題,很簡單地說:因為國家有了規劃,我們就去融入大灣區。好像融入大灣區就所有問題都彷彿迎刃而解。中間實在是隔了太多步。你怎樣一步一步地說出一個大家覺得可行、一般人又覺得真的有好處的方向,這方面我想是重要的。」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