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經濟 又一間菲律賓商鋪關門,他們尋求幫助

又一間菲律賓商鋪關門,他們尋求幫助

Catarina Domingues

缺乏遊客,加上成千上萬失業的菲律賓國民返回祖國,紅窗門街的某些店舖失去顧客,也沒有辦法繼續開門營業。空蕩蕩店舖的商人半死不活,不得不解僱員工。

就在不久之前,Rosemarie Aquino便利店仍在紅窗門街147號。他們商店已屹立二十年,但疫情打擊店鋪生意,被逼搬到附近的地方,租金是不到原來的一半。她的第一家企業,一間旅行社,是第一個關閉的;理髮店緊隨其後。菲律賓餐廳 Lutong Bahay – Chinoy Express 現在只在下午營業,從四點到凌晨一點。

這是三間生意最好的店舖。Rosemarie的供貨商在道別時,說了一句「加油」,支持這位在1995年已經在澳門做生意的女商人。「加油」這詞據說起源於上世紀60年代的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後來被用來鼓勵車手和車隊,但在2014年,隨著香港的民主運動雨傘革命而在國際聞名。

Rosemarie非常需要這種力量,這場危機奪走她的老顧客。由於實施了防疫措施,澳門經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澳門本地生產總值在2020年下跌56.3%。數千名外地僱員失業,被迫回家。Rosemarie說:「許多菲律賓人回國了,他們是我們的主要客戶。」她現在只僱用本地人:「他們(政府)砍掉藍卡(澳門外地僱員的文件),因為說沒有工作的本地人太多了。」

Rosemarie誓不低頭。剛離開的供應商,降低訂單價格的10%。Rosemarie說:「否則沒有人購買,他們也賣不完產品。」另外,她也改變營業時間,在夜晚會有更多顧客出現在Lutong Bahay。「我們都是菲律賓人,我們都在奮鬥,所以我認為最好減少營業時間,想吃早餐的顧客可以支持其他商人。」

政府希望「減少外地僱員」

自疫情爆發以來,共有4397名在澳門工作的菲律賓人,經馬尼拉駐澳門領事館協調,乘坐22個回國航班返回家園。但是,家庭傭工進步就業協會主席Jassy Santos稱,在新冠肺炎危機之後,失業的菲律賓人數增加。他稱:「至少有一千多人,每天都有人失業。」他呼籲政府向該社群提供更多的援助:「這也有助於澳門經濟的發展。」

9 月 19 日,星期日。菲律賓各協會齊聚一堂,紀念前一天的國際海岸清潔日。《澳門平台》在西灣湖景大馬路的小花園與Jassy Santos交談,那裡約有二十多人正準備在旅遊塔附近收集海洋垃圾。該倡議的倡導者之一是菲律賓綠黨移民工人聯盟的代表Benedicta Palcon,他經常為菲律賓工人階級爭取權利。

Benedicta Palcon指責本地政府利用疫情「擺脫外地僱員」:「我認為他們想僱用中國公民。」菲律賓駐澳門總領事Porfirio Mayo Jr.否認地方當局施加任何壓力,提出要求該社群成員離開。他在接受《澳門平台》訪問時表示:「在我與行政長官的交談中,他提到沒有施壓。當然,《基本法》必須遵守。」

關於菲律賓企業家目前面臨的危機,Porfirio Mayo Jr.認為,這是「受需求影響的經濟」,正「影響澳門所有人」。在財政支持方面,馬尼拉受到很大壓力。他說:「當然,除了我們必須在菲律賓提供的基本必需品外,我們的經濟還因為遣返行動而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我們束手束腳。」

澳門的菲律賓社群是這場疫情中最脆弱的群體嗎?「是的。」Benedicta表示:「你怎麼看?」Jassy用另一個問題回答。需要做什麼?Benedicta回答:「我們需要工作和健康方面的保護!」

Benedicta和Jassy是家庭傭工,是不符合澳門最低工資標準的僱員,最低月工資為6,656澳門元。

「他們想每三個月簽一份合同,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

天通街就是紅窗門街的起點,以這個東南亞國家的商業為主,沿著紅窗門街延伸,穿過澳門中心的夜呣斜巷。

由澳門充當中介多年的苦力買賣(華人在奴隸制下被送往其他國家勞動),自十九世紀上半葉起開始繁榮,甚至在葡萄牙執政時期被載入澳門這座城市的地名。儘管事實上,這種「奴隸制陰險偽裝」的表達—正如葡萄牙作家艾薩·德·克羅茲(Eça de Queiroz)所說—在今天並沒有以同樣的方式傳播到各個社群:在中文翻譯中,翻譯為「通往到天堂」(天通街)。此外,苦力(Cules)以前是指在當地從事體力勞動(例如搬運行李)的受薪工人。

Rita Leong對所談的內容有些模糊。「苦力是辛勤工作的人。」澳門天通街1號梁潮記魚翅海味店的老闆說:「現在是菲律賓街 」。

歷史上,這段黑暗的情節沒有任何實體證據,勞工在前往新世界之前被關押的倉庫。但是,空蕩蕩的商店、鐵門拉下或街道人煙稀少的畫面,對許多菲律賓商人來說,都預示著一段艱難旅程的開始。

Susan Cenon再不能忍受這樣的一年。她失去了丈夫。從疫情中繼承了六位數的損失。而在2017年國際婦女節之際,這位在澳門生活了三十多年的六十多歲老人家,從菲律賓前總領事手中接過「傑出女企業家獎 」。現在,她準備要關閉Kara Flower Mart雜貨店,另外亦要解僱兩名員工。「我夾在大型超市之間,這太瘋狂了,因為他們正在吞噬我。」這位女商人在雜貨店櫃檯另一邊說着現在的慘況,旁邊放著耶穌基督的雕像以及一張全家福。

Susan已無力支付每月 2.2萬澳門元的租金,並將於10月初關門。房東甚至提出減租至1.7萬,但這個同時擁有一家美容院的菲律賓女人只接受一半的價格。「而且,他們要每三個月簽一份合同,這很不公平。我不是藍卡,我是居民,我很了解法律,但他們非常貪婪。」

在幫助和多元化之間擺脫危機

Susan和Rosemarie的故事不斷重演。由於沒有客人、租金高昂,澳門的旅遊中心地帶許多店舖在疫情期間宣布死亡。

「拾茶」是一家製作台灣奶茶的店舖,主要面向內地遊客。由於本澳政府實施邊境限制,店主李小姐每天只接待「20至30名客人」。
「要關閉的太多了,我想起上周去的一家越南餐館,我很喜歡。」這位澳門年輕女士說。然後說她正在考慮在菜單中添加食物以實現業務多元化,但希望政府提供更多支持:「以貸款或消費卡的形式[經濟危機期間推出的一項支援居民和刺激經濟的措施]。」

往下走,在紅窗門街,奧通銷售電子產品,一個客戶也沒有。Cecilia Santos在櫃檯說:「我們的業務只面向菲律賓和印尼人。我們有分期付款計劃,主要是手機,隨著菲律賓人回國,很多公司無法與他們續約,所以生意下滑。」您是否注意到分期付款延遲的情況?「大概是由於疫情延遲了一點。」她講述附近至少有7間菲律賓店舖關門。

在夜呣街的轉角處,有一個Pinoy Street BBQ & Food shop,這是在路上的Carienderia[典型的菲律賓食品店]。這家店的老闆Ely Estanislao在1996年,從菲律賓基里諾省的Magsaysay搬到澳門。一眼望去,可以看到kare-kare,一種牛肚和花生湯的燉菜,和igado,一種辛辣的豬肝菜,「我們賣的最好的菜」。

「現在我在為派對、生日或婚禮準備食物。」這位菲律賓人說,他背負著「陷入困境」的企業和兩名員工的未來。Ely注意到,菲律賓社群沒有正式組織起來,但成員之間存在某種形式的團結:「一個人做不到的,請求另一個人。」Ely解釋,這指的是店舖之間的資源共享或合作。奧通的Cecilia Santos也決定在這裡用餐。畢竟紅窗門街是家。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