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全球暖化危在旦夕,我們最大的希望是甚麼?

全球暖化危在旦夕,我們最大的希望是甚麼?

伍靖楓*

(圖:紅樹林面積僅有約亞馬遜森林的3成,每年卻可以吸納8.4至11.2千噸的二氧化碳)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再創新高!根據氣候科學家建議,如果我們想要繼續享受「正常」的環境,二氧化碳的濃度必須控制在350百萬分率 (ppm) 之內。如今,這個濃度已經達到了420 ppm,是人類歷上最高峰。一但超過450 ppm,暖化程度足以融化整個南極。究竟有甚麼措施可以改變現狀呢?

自《巴黎協定》在2015年通過後,各國紛紛出台了減排計劃,希望將全球暖化控制在攝氏1.5度以內。要達到目標,各國必須大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透過碳匯 (carbon sink) 將難以減排的剩餘排放量消除。這個概念亦是淨零排放。

科學家估算在2030年前必須將碳排放量降低到25億噸,才能達到攝氏1.5度的目標,而現在全球每年的碳排放量大概是59億噸。從近十年的排放數據來看,碳排放量不減反升,除了2020年比較特別之外,溫室氣體排放(不包括土地利用變化)平均每年增長1.3%。顯然我們並沒有按著邏輯來行動,這亦代表我們距離達到攝氏1.5度的目標的機會越來越渺茫。

然而,即使我們從今天開始停止碳排放,我們仍然需要從大氣中去除大量的二氧化碳——因為這種頑固的氣體會存留在大氣中數百年後才消散。換言之,要達到攝氏1.5度的目標,碳匯是必需要的。

碳匯在《巴黎協定》中的釋義是任何可以消除大氣中溫室氣體的過程或機制。碳匯分兩種,一種是天然的碳匯,另一種是人工的碳匯。

天然的碳匯包括了海洋、土壤和森林。這些生態系統每年大概可以為我們吸納三分之二的碳排放量。除了作為碳匯之外,這些生態系統還為我們提供生活所需,包括空氣、清潔的水源、食物、娛樂空間和審美享受,亦能保護我們免受風暴潮和熱浪等極端天氣的影響。

人工的碳匯最常見的有兩種,生物能結合碳捕獲與封存技術 (BECCS)和直接空氣採集技術 (direct air capture)。前者通過燃燒如樹木或農作物等來提供能源,並同時在排放源直接捕獲二氧化碳,封存在地下。後者的性質相近,透過機器從一般空氣中採集二氧化碳及進行壓縮。兩種技術現在已經成熟,但由於成本、能源消耗及佔地空間等問題,暫時未有全球性規模的操作。

天然碳匯與人工不同的是,生態系統已經一直存在,而且每時每刻都在幫助我們減緩氣候變化。以紅樹林為例子,雖然它們只有約亞馬遜森林的3成面積,每年卻可以吸納8.4~11.2千噸的二氧化碳,而且它們每年還提供至少價值16億美元的生態系統服務,如海水淨化、為魚蝦提供良好棲息地及維護堤岸等。而人工碳匯目前的吸碳成本為每噸65~600美元不等,更有機會因為興建設備而改變原來土地的用途,造成競爭。與人工碳匯相比,天然碳匯成本和能耗更低甚至為零,而且還能提供一連串的生態系統服務。我們只需做的就是保護、加強和恢復這些寶貴的系統。天然碳匯簡直是雙贏的解決方案,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靈丹妙藥。

雖然應對氣候變化的危機似乎難如登天,但筆者相信最大的希望仍然落在我們的身上。很多人認為,只有國家政府才有足夠的資源和力量來動員大規模的改變。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力量。正如淨零排放的道理,當務之急是通過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來減少排放。我們既然共同引發了氣候變化,所以也應共同擺脫這場危機。如果不知道個人能做什麼,那就從關心開始吧!了解我們的行為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問問自己,現在的生活方式是否對自然環境不造成負面影響,還有多欣賞和談論關於自然和氣候變化的議題。

正如蘇斯博士 (Dr. Seuss) 在故事《羅雷司》(the Lorax) 中所說,「除非有人像你一樣那麼關心,不然所有事情都不可能有轉機。」(Unless someone like you cares a whole awful lot, nothing is going to get better)

*世望屋環境社會項目經理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