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綠化週四十年 市民有何寄願?

綠化週四十年 市民有何寄願?

羅嘉華

今年是澳門綠化週四十週年,市政署將以「傳承愛綠,共建美好城市」為主題,於3月21日至28日期間舉辦多場活動,包括植樹、體驗及工作坊等。四十年來,澳門的環境及綠化都有不少改變。有意見認為,政府除了在路邊植樹美化環境外,更需要從規劃、科學管理等方面努力,令澳門的綠化做得更好。

家長Queenie:望能在社區看見樹苗長大

Queenie住在北區。育有一女的她坦言,在澳門親近大自然好像很容易,但其實很難,特別是澳門半島,因為人口不少,但空間有限,很多時都要去到離島才能親近山林。她有感,澳門很多綠化是由政府規劃,由政府管理,澳門人較少能參與。而現時越來越多人關注環保,綠化、種植等相關活動常供不應求,希望政府能在社區有地方讓居民參與綠化。「例如逸園狗場能否撥一部分地方讓市民參與種植?未來在新城區,能否有多一些地方讓人參與綠化?」

Queenie又有感,現時澳門較顯眼的綠化多是景觀性的,植物似乎常被更換,時紅時綠。「如在真正自然的地方,樹會一直都在,不論春夏秋冬,像那裡的居民。」她認為,如澳門人能在社區參與種植,可以由種苗甚至設計開始,社區可以一直看着這棵樹長大,對這樹產生情感,而不只是看着盆栽不斷變換。「我覺得綠化的其中一個概念是,即使不是親手種,我們可以看着它陪着我們。我們不只看着它開花,而是能看到它衰老,看到它在社區方方面面不同的作用,像以前有人在榕樹頭下講故事,可以有一棵樹或不同的植物,不同的人看到都會有感受,而不只是路過覺得今年這花是紅色。」

林宇滔:應從規劃思考綠化

市政署在今年的綠化週新聞稿提到,「為創建綠色城市,市政署致力提升綠地景觀,營造更多元化的綠色休閒空間以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的持續發展,根據各區不同的情況,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上種植各種植物。今年計劃新植及補植城市樹木約3200株;林份改造1公頃及種植樹苗約1000株;山林修復15公頃,種植苗木約15000株;岸邊石灘種植紅樹苗約3000株,另對白鴿巢苗圃、中央公園及松山市政公園進行綠化改善,面積約4400平方米。

市政署市政諮詢委員林宇滔表示,隨着政府資源變得豐富,就花展等裝飾觀賞性的綠化而言,市民普遍覺得效果不錯。但他覺得,從綠化週40年的發展而言,整個城市就綠化的規劃仍然嚴重不足。他表示,在歐洲或內地一些城市會有很多大樹、林蔭大道,能減緩城市熱島效應,也令大家覺得城市有生機,但澳門並沒有把城市綠化放在一個適合的位置,「從規劃層面去處理,去確保澳門會真是一個綠樹林蔭的城市。」

他表示,自己小時候也曾參加綠化週。當時的裝飾性綠化也許不及現在,但當時城市保留了很多大樹,整體的綠化感覺可能比現在更好。例如宋玉生公園下面雖設有停車場,但規劃時預留了足夠泥土給樹木生長,所以今天公園能長成林蔭大道,非常舒服,但反觀氹仔的中央公園並沒有樹。「不是市政署不想種,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泥土層讓市政署種樹。同樣上面是公園,下面是停車場,分別就在設計部門有否將綠化放在心中,或融入在設計當中。」

「我覺得問題是我們沒有更進步的思維,更科學的手段,去處理我們和綠化之間的矛盾、怎樣在城市種更多大樹。就算我們做更多的觀賞性綠化,其實遠不及我們為澳門多留幾棵大樹所產生的生態效益和綠化效益。」

梁志文:管理需要科學

發現「澳門細蟻」的澳門生態學者梁志文也認為,綠化不單是在路邊種樹,也需要考慮山林的管理是否科學。他指出,昆蟲的多樣性與植物、環境息息相關。例如若然樹木都被換成觀賞性植物,昆蟲也會受到影響。「因為觀賞性的樹木不一定適合牠們。蝴蝶的食用植物也有特定的喜好。如整個山體同時間更替植物,會令生物多樣性有可能減少。」

他又指,現時已有研究指出,管理山林時如能多製造微環境,例如在特定地點加設枯木、石頭等,不耐熱的物種便可以在此棲息,促進生態健康。梁表示,留意到當局最近有就枯枝落葉有設計地保留,但認為可以做得更好,因為就學術而言,枯木的擺放位置都需要經過設計。「例如可以用塌下的木製造方框,裡面再放枯枝落葉,落葉就沒那麼容易被吹走,也減輕了山上清楚工的負擔,又可以做到一樣的功效。」

他又提到,水泥地因不疏水又吸熱快,如在山林舖設水泥地,會令水道系統負擔大增,很多昆蟲也會被曬死,認為政府應多向市民進行科普教育,讓市民明白可如何保護山林。「山林的價值是無可取代的。每種生物要經過千萬年才可以演化成現在的樣子,是大自然留給人類最寶貴的財產。」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