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中國為什麼繼續加碼非洲

中國為什麼繼續加碼非洲

自上世紀70年代起,中國就開始在非洲積極開展援外項目,並把眾多的非洲國家成為「好兄弟、好夥伴」。 2000年以來,隨著綜合國力的上升,中國有了越來越多的的可支配資源,並逐年增加對非洲的投資。今年的北京峰會上,中國宣布將向非洲提供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並在非洲開展近300個各領域援助項目。中國持續深耕非洲的背後,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對國際形勢的認識。中國的判斷是,短時間內中美貿易不會「脫鉤」,兩國關係也不會從競爭關係急速轉變為對抗關係。這個判斷讓中國可以沒有顧慮地把更多資源投向非洲。其次,中國需要非洲的政治支持,為自己在國際社會上爭取到更大的話語權。中國和非洲國家同是發展中國家,近代以來又有相似的歷史遭遇,在身份認同上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因此在有關經濟發展,不干涉內政等問題上有著相近的立場。在特朗普「美國優先」的口號下,中國更需要非洲兄弟在有關主權問題和貿易問題上的響應。最後,援助非洲符合中國的經濟利益。英、美、日等高收入國家的發展經歷證明,國內資本在經歷了原始積累以後就必然會尋求擴張海外空間,為商品尋求國際市場,然後再進一步累積資本。如果用人均GDP計算,中國已經是中等收入國家。但如果僅僅依靠國內消費,未來還有可能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且四十年的高速發展之後,能源和自然資源短缺成了限制中國國內發展的因素。中國需要來自非洲的原材料和工業品以支撐自己的經濟發展。
第二,中國近年來有意轉變自己的對非援助策略,從原來的「貸款換石油」模式轉向「產能合作」模式,這也間接說明中國開始深度挖掘非洲的發展潛力。有人認為,中國這一政策轉變是在某些國際組織和輿論媒體的施壓下促成的。對此我並不同意。我認為,這一政策轉變的背後是因為第一階段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已經進入到收尾階段。換句話說,在近20年的時間裡,中國已經在具有戰略意義的非洲國家初步建設了必要的水、電、氣、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等基礎設施,可以滿足工業生產和產品運輸的基本需要。要知道,基礎設施如果不能服務生產和出口貿易,就很難在短時間內創造可觀的財富。中國人在談到自己的發展經驗時總會講:「想致富,先修路」。可是修路之後呢?中國人明白,如果沒有產業對接,路還是路,不能致富。依照這個邏輯,中國的援非政策必然會調整,通過擴大進口非資源類產品鼓勵非洲發展自己的工業體系,通過產能合作幫助他們提升自己的工業技術,擺脫資源依賴型的發展模式,提昇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產業發展會為非洲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緩解債務問題帶來的國家財政困難。
第三,中國的一些「特色」使它愈發成為非洲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首先,援助不附加政治條件是中國和西方對非政策的最大區別。西方國家或組織在援助某一國家之前,通常會要求受援國根據他們的要求進行政治、經濟改革,要求受援國朝著某個預設的方向,或者遵循某種模式發展。與之相對的,由於沒有附加的政治條件,接受中國援助的國家則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內生發展動力。其次,中國有能力協助非洲發展。目前看來,中國有過剩的資本和過剩的產能。過剩的資本有走出去、擴大再生產的慾望,過剩的產能有輸出到國外的需要。中國還有相對完善的工業能力和熟練的技工。資本、產能、技術,這三者都是非洲國家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最後,中國特殊的經濟體制使得政府有手段引導資本流向投資成本高、回報尚需時日的非洲。西方國家的資本大概很少會聽命於政府,成批次地去非洲搞開發。
在向非洲慷慨解囊的背後,中國的政策動機絕不是要通過短平快的建設項目攫取短期經濟利益。從第一屆中非合作論壇開始,中國政府就一直把非洲視為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不斷培育非洲市場和當地的經濟體系。也正因如此,不管國際局勢如何風雲變幻,中國都會始終如一地把資源投向非洲。

 

田欣通 05.10.2018

 

* 作者是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背景下的中國與葡語國家:商業、旅遊、合作與發展」高等培訓課程學生,國際關係專業碩士研究生

Tags: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