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一探究竟:走進鄭觀應公立學校

一探究竟:走進鄭觀應公立學校

鄭觀應公立學校的老師稱,每日的工作充滿挑戰,困難重重,但是可以確定學校運作正常。

鄭觀應公立學校位於菜園涌邊街,周圍很多高樓大廈, 外牆色彩繽紛,建築充滿現代風格,與附近建築形成鮮明對比。前總理溫家寶於2010年在澳宣布成立中葡發展合作基金,強調特區作為葡語國家平台的角色。該校在2011年成立,迄今已有不少改變。

創校校長韓旭和副校長Ana Cigarro早已離任,現任校長是胡潔女士。在參觀學校當天,一班中學生在充滿色彩的操場上體育課,該科以葡語授課,但學生在老師步入操場後才開始講葡語,16名學生之前在玩排球時全程都講普通話,其中的兩三名外籍學生也不例外。
Carla Sá老師說:「葡萄牙人和外籍同學之間會講英語,但如果有華人同學,就會轉講普通話。」
在圖書館,一班小二學生正在聆聽葡語故事,他們留心坐著,偶然會笑一下,亦會跟隨老師朗讀葡語句子,馬克斯‧維爾修思(Max Velthuijs)的《戀愛中的青蛙》是當周的精選圖書。除了閱讀課,學校還會邀請家長參與「爸爸媽媽也會講故事」等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葡語學習。
一班在上視覺藝術課的小三學生正在動手創作。一樓的走廊貼滿學生以中文、葡語和英語創作的作品, 雖然旁邊的課室大門鎖上, 但透過玻璃還是可以看到裏面,校長指這個設計以透明作為概念。

教學方式

在學校不久,就能發現這的確是一間多語言學校。下層一條走廊的盡頭傳來一把響亮的聲音以標準的葡語說:「排隊,1, 2, 3。別忘了要溫習」,附近有另一群學生正在按指示排隊,多數是華人。
比起常規教學,培養三語人才和凝聚不同國籍的學生需要經過調整的教學方式,殊不容易。Carla Sá老師是幼兒葡語教學活動的代表,她指「這是一個先導項目」。
她表示,現時的教學模式建基於無數的失敗和嘗試。「我們處於試驗階段,如果一個方式有效,我們就繼續,無效就用其他方法。我們正在嘗試制訂校本教材,因為葡萄牙的教材不太適合這裏。」
她強調學校不會偏向葡萄牙人或其他國籍的學生, 因為他們沒有在葡語環境長期生活的氛圍。
在該校小學教授葡語的Leila Silva表示,她討論的是以葡語與為外語的學生。「他們來到這間學校才開始接觸葡語,因此我們做了大量研究,並從兩到三本教材收集需要的內容,才能開始教授這門語言。」
一年級普通話老師庄三鳳則認為,學生的水平沒有「太大差異」。 小學的普通話教育以閱讀和書寫為目標。「我們會有很多活動,例如課堂前與他們聊天幾分鐘,也會講故事,每位同學都要準備故事,與其他同學分享,老師亦會給反饋,這些都能為他們的學習提供相當的協助。」
教授小學英文的盧國勇老師指出,這個年齡的學習重點是口語表達。「大部分時間我都希望學生多講,培養他們學習這種語言的興趣和動力。」他指平日會以傳話遊戲和猜謎語的方式,讓學生應用學到的詞彙。

困難

Carla Sá坦言,該校學生的綜合水平各有不同,在這種情況教授語言並不簡單,一些葡語課會有葡人學生。「我們力求為他們提供最大的支援。如果一個班級有三名葡人學生的話,我們會安排他們到一個小組,由一位母語老師授課。」
如果班上只有一名葡人學生,就會安排老師每星期為他提供一到兩次輔導。「因為老師在課堂上大部分面對的都是華人學生,所以課後會為他們提供一些跟進和講解。」
她指在學習語言方面,不單葡人學生會遇到困難,大部分的學生的母語是廣東話,普通話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新的語言。

自幼學習

在幼兒階段教授葡語的老師Carina Rodrigues指「這裏從零學起」,又說:「現在從三歲起就有葡語學習,這是一個重大改變,我們也取得了良好成果,我們先讓他們初步接觸葡語,四歲時就會更加熟習,在三四五歲時推動他們學習會容易得多。」
她說葡人學生不會因此受到影響。「他們可以幫到很多忙,自己也會感到鼓舞,因為他們可以教導同伴,雖然只是口語,不是寫作,但這對他們來說可謂百利而無一害。」
幼兒教育委員會代表胡淑莊指出,學童越早學習語言效果越好。「到了第二學期,他們已經學會講普通話了。」

三語世代

盧國勇說,這所學校的創立並非偶然,目的是在澳門培育優秀學生,讓他們「精通校內教授的三種語言」。
Carla Sá則較為謙虛:「至少要掌握雙語,最理想的當然是三語,這是我們的願景,希望小朋友多接觸不同文化,成為不一樣的人。」她指很肯定學校會培育出「獨特的新一代」。
她自創校服務至今,是其中一位最有資歷作出評價的人。她說以多語言為目標的教學方針具有風險,包括造成語言混淆,但在學校的幾年令她看到三語教學不再只是目標。談到學生的表現,她說「已經看到成效。普通話方面無容置疑,英語和葡語也漸見成效」。
Leila Silva強調:「雖然葡語不是強制性科目,但見到學生對[葡語有]更大的興趣,來年本校會有更多雙語班。」

外界觀點

Ana Paula Paiva Dias的博士論文以鄭觀應公立學校為題,她指該校外籍學生的比例越來越大,是其優勢之一。她同時是里斯本公開大學移民與跨文化關係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這將有助達到有關鞏固語言學習和跨文化人才培養的目標。」
她的論文集中討論學校的教學模式和老師,認為可以改進的因素包括項目內容、教學人員的穩定性,以及相關的培訓和認證。「無論如何,對澳門來說,這種學校模式是一種附加價值,亦是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機會。」
普通話是該校自幼稚園就流通的語言,葡語和英語則在小學教育階段引入。在跟進這個項目三年後,她認為該校的教學模式有「巨大潛力」培養具多語能力的學生。
雖然她並非集中研究學生的表現,但表示可以確定葡人學生和其他非以中文作為母語的學生熟練掌握普通話,能以中文接受教育。她說:「至於華人學生的葡語和英語熟練程度,我沒有相關數據。但由於這間學校花在語言教學的時間較多,估計他們的熟練程度會高於教育負荷較低的學校的一般水平。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全澳唯一一間提供三語教學方向的學校。」
她指雖然外籍學生只佔少數,但校方除了為華人學生提供葡語輔導外,亦對以葡語作為母語的學生作出支援。
她又讚揚在圖書館舉行的葡語動畫觀賞和「爸爸媽媽也會講故事」,認為這些活動能讓學生結合語言學習和生活。「這與澳門慣常以背誦詞彙或短語為基礎的傳統方法截然不同。」
她強調鄭觀應公立學校是一間建基於澳門、以華人為主的澳門學生而設的學校,不是一所專為葡人或外籍學生而設。「當父母選擇讓子女就讀不是以母語作為教學語言的學校體制時,肯定是會有困難的。」
在持續融入本地語言和多元文化的環境、與擁有不同世界觀和行事方式的人接觸時,衝突可謂所在難免,但她認為「這是正面的,因為可以集思廣益」。

蘇爔琳  01.06.2018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