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同意購買更多美國產品後,中美停止貿易戰,但他們未有承諾改變造成緊張局勢的主因,企業家「仍然很害怕」。
中美在華盛頓會談兩日發表聯合聲明,其中提及中方同意大幅增加採購美國的農產品和能源資源,但沒有指出中國會否停止補貼關鍵行業、進一步保護美國企業的知識產權。另一方面,經濟學家低估了兩國的貿易逆差。
《破解中國謎題:為什麼關於中國經濟的常見觀點不正確》一書的作者、前世界銀行中國業務局局長黃育川在北京對記者說「美國的外貿逆差,與經濟增長或失業率沒有相對關係」,又指「這是普遍的誤解」。
美方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達3,752億美元,幾乎是葡萄牙國民生產總值的兩倍。特朗普逼使中方在2020年前將之至少縮減2000億美元,藉此兌現他的其中一項主要選舉承諾。他還希望中美兩國有同等的關稅,期望中方停止補貼某些具有戰略價值的工業部門,威脅對中國總額達1500億美元的對美出口提高稅率。
黃育川認為,美國貿易赤字的原因是該國的經濟結構:「美國的優勢在於服務業,你在街上可以看到很多美國品牌,例如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萬豪國際和麗思卡爾頓。」
黃育川說:「他們是『特許經營』:投資者來自當地,向美方支付特許經營費。」他又指出:「這是美國的生產模式:非常有利可圖、非常強大,而且相當經濟高效。」
阿瑟·克羅伯是研究公司龍洲經訊的總經理,該公司設於北京。他說美中兩國最近的分歧「與貿易沒有太大關係」,又稱這與中國近年來「作為強大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競爭者崛起有關,中國致力成為技術行業的領導者和主要的全球投資者。」
特朗普威脅對部份中國行業的產品加稅,包括航空航天、信息和通訊技術、機器人技術和機械行業,這些都在中國甚有盈利的對方出口項目,反映美方希望遏制中國未來在高附加值行業的競爭力。
全球有90%手提電話和80%電腦在中國生產,但利潤最高的技術卻要依靠美國,零件則來自美國、歐洲和日本。不過,中國啟動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期望成為擁有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機械人和電動車行業等製造能力的技術強國。
一位在中國的出口商人表示,中國商人對中美的緊張局勢「感到恐懼和憤慨」,又指這場貿易戰威脅到兩國各行各業。Ricardo Geri是Plan Ahead的聯合創始人,來自巴西的南大河州、定居北京已有五年,他位於當地的公司向美國出口人造石英石,他指「有些擁有300名員工的工廠或會停工」。
他說:「有些中國商人非常憤怒,為了提高產量投入大量資金。」他指美國市場70%的石英產品來自中國,近年來「有兩條生試線的工廠變成了四間、六間、甚至九間」。他指這是受惠於美國建築行業復甦和2%以下的關稅。
然而,隨著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石英產品行業的領軍者Cambria指責中國廠商接收非法的補貼,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該公司向美國商務部請願,要求將從中國入口的石英產品的稅率增至455%。
美方在9月決定初步稅率,並於明年7月宣佈最終稅率,屆時會對在中間這段時間進口的產品追溯關稅。Geri說:「這種情況有很大風險,實際上所有入口都可能會停止。」
定居廣州的葡萄牙商人佩德羅·里貝羅亦與美國有業務往來,認為中方「在貿易戰中會損失慘重」,但爭端也會影響美國的食品出口商。很多美國的農村選區都是反對特朗普,北京威脅一旦美國對中國產品徵稅,中方就會提高對大豆等進口美國食品的稅率。
以大豆為例,美國生產的大豆有60%出口到中國,但由四月的第一個星期到最後一個星期,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大豆就從255,000公噸跌至7,900公噸。
若昂·皮門塔 —《葡新社》/《澳門平台》獨家報導 01.06.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