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歡迎市民投稿給我們」

「歡迎市民投稿給我們」

三位澳門作家湯梅笑、寂然和陸奧雷是《澳門筆滙》雜的三代編輯。這本雜誌的創辦是該協會最顯著的成就之一,雜誌於1989年出版第一期,主要刊登故事、散文、詩歌和插圖,今年,該協會慶祝創辦三十週年。雜誌過去三十年,歷經多次改版,現已出版至第六十期,現如今尋求更多讀者和新作者。

陸奧雷從第五十四期開始擔任雜誌編輯,負責改變雜誌的排版。寂然來得更早。他見證了21世紀初這本A5大小的小雜誌的誕生,當時它專門刊登文化和藝術作品,主要刊登散文和古詩,這與其初期供稿者的特點一致——其中大部分是在本地高中和大學任教的中文老師。第一位編輯、創始人是陶里。湯梅笑自第一期開始就參與協作。

「在此期間,出版內容很全面。但老一代領導最後移民了。新一代2001年起,也就是回歸中國後開始負責該雜誌。從那時起,雜誌轉變為專注於現代文學和本地作家的作品。我們希望確保本地作家能有發表他們的作品的地方」,這位作家解釋說。

已經退休的湯梅笑曾是《澳門日報》文化副刊編輯,澳門筆會與該報保持著密切的關係—— 該協會的辦公室在《澳門日報》所在大樓第11層,很多澳門筆會的成員因在該日報文學專欄中發表的文章而為讀者所知曉。例如陸奧雷和寂然 —— 其第一部小說被《澳門日報》作為系列作品收錄 —— 湯梅笑的也是。

「我的工作一直是寫作。起初,我們沒有很多為副刊提供稿件的作者,編輯也必須寫作,但沒有稿費。過了三四年後,我開始在《澳門日報》發表文章」,她回憶說。

除文學專欄外,湯梅笑還負責與家庭生活、那一時代的澳門女性有關的短篇作品,並將這些作品轉至虛構文本。「我一直在從女性視角寫作,有時談論社會問題,還談婚姻關係和日常生活等主題」,她說。

這位女作家回顧澳門筆會創刊號的第一篇短篇小說:「從女性視角講述婚姻和婚姻衝突。文中的人物接受過教育,有點敏感。她不想要受限制的家庭生活,儘管丈夫對她很好。她沒有跟他好好溝通。出現了另一個理解她的標準的男人,但作為女人,她沒法鼓起勇氣追求她想要的。所以最終仍然保持婚姻狀態」。

「這仍然是當前的主題,這些問題永遠無法解決」,寂然談論在協會所在地收到的手稿。寂然是主編,但雜誌的每一期(每三月出版一期)由澳門筆會的不同成員負責。每一期通常都有一個主題,委託編輯和其親密的文學界朋友寫文章。「我們都有作家朋友,所以我們會邀請他們供稿。這取決於每一期的主題。最新一期的主題是詩歌,我們收到了來自澳門、香港和台灣的詩。我們也在寄來的文章中選擇一些」,他解釋說。
現階段,澳門筆會希望擴大作者範圍,盡可能尋找母語為其他語種的作家。 「歡迎給我們寄文章,尤其是關於澳門的文章,而且如果涉及雙語版本的問題,我們可以展示葡文和英文,附有中文翻譯」,陸奧雷說。「我們希望回到以前的時代,因為雜誌的創始人已樹立了典範」,他補充說。

雜誌最初幾期包括一些葡語作家作品的中文翻譯或有關國際作家作品的文學批評。然而陸奧雷說,這些資源很難遇到。 「我們經常忙於自己的個人、職業和生活,沒有時間鼓勵更多人創作。還要花時間寫我們自己的文章」,他說。
為了收穫更多讀者,今年,成立於1987年的澳門筆會30週年慶祝活動將包括在本地學校和社團舉辦筆會的講座。還將展示一系列介紹本地作家和作品的影片。以及改編自太皮的短篇小說《青洲舊夢》的多媒體動畫,由陳雅莉導演、李峻一製作音樂,這部動畫已通過社交網絡共享。澳門筆會的30週年紀念活動還包括推出一部集合三十年來筆會成員文章的文集。
推廣活動旨在向澳門不同社群的作家宣傳這本雜誌。「起初,有很好的作家給我們寄文章。幾年前,這段聯繫中斷了。作者開始將手稿轉寄至其他地方。我們還想重新納入文學翻譯」,陸奧雷表示。
如今,議事亭前地邊度有書書店最近結束營業後,在澳門文化廣場和晨光書店可以找到本地中文作家的作品。澳門筆會承認,三十年後,仍然很難收穫澳門和澳門之外的讀者。「賣書不易」,湯梅笑表示。 「但如果在《澳門日報》這樣的報紙上發表文章,就可以獲得更多讀者」,她補充道。
一些援助也在幫助本地作品走得更遠。「最初,我們的書無法到達中國內地市場,而且香港也不了解我們。我們的市場非常狹窄。如今,情況發生了變化。我們受邀參加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書展。此外,澳門基金會發表了一系列本地作家的作品,已經有50餘冊」,湯梅笑表示。

 

澳門筆會也在與文化局合作,在香港建立本地作品的銷售網點。這一政府機關將承擔本地作家作品存放的費用,付錢給香港的三家出版商。 「他們邀請我們收集一些我們公開發表過的作家的作品。編輯將根據他們的標準選擇,並支持我們在香港的宣傳活動」,湯梅笑解釋說。作者將獲得銷售收入的一部分。

紀美麗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