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相信將來會有中國風格的爵士樂”

“相信將來會有中國風格的爵士樂”

 

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來自山西的郭雅志在香港中樂團吹嗩吶時已與眾不同。他被評為香港年度傑出音樂家, 但是成功還未降臨在他身上。他計劃重拾中國早已失去的即興表演能力,所以赴美國學習爵士樂。作傳統民族管樂大師,在古典音樂上探索,並與流行及搖滾樂歌手同台演出,呈現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嗩吶風格。但他還想更進一步,他希望有一天中國的傳統及古典音樂能重新展現獨立表演和即興創作的能力。

 

“民樂家學習爵士樂?”光是這點就點燃了我的好奇心並開始收集有郭雅志,這位民樂家的資料:山西出生,中央音樂學院嗩吶專業老師,在紐約得過Pro Musicis的管樂比賽大獎,香港中樂團嗩吶首席,創辦了香港嗩吶協會,曾和香港著名流行歌手一起在紅磡舉辦音樂會。鮮花掌聲,名利一樣不缺,卻在不惑之年拋下香港的一切繁華,躲到安靜的波士頓開始潛心鑽研起了爵士樂。一眼望去,便知道這是一位有故事的人。

幾經安排,終於在波士頓遇上了郭雅志,穿著中式布衫,帶著紅色鱷魚牌絨帽的他似乎正身體力行地將中西方的文化結合在一起。一起聽完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音樂會,我們在伯克利音樂學院坐下,聊起他有趣的經歷。從古典殿堂波士頓交響樂團音樂廳,到一街之隔的以流行音樂著名的伯克利音樂學院才幾分鐘的路程,而從傳統的民族音樂表演到即興的爵士樂演奏,郭雅志卻打算用餘生來跨越。

“剛才我們聽樂團演奏貝多芬的《英雄》,那圓號吹出的旋律我也會吹!”他笑著說道。沒錯,這位被譽為中國嗩吶第一人的大師最早學會的樂器居然是法國圓號,“我九歲開始學習圓號。我的父母親都曾在山西藝校演出,父親甚麼樂器都會一點,母親則是山西梆子的老師。那時正是文革,藝校解散了,他們都在工廠的宣傳隊工作,直到文革後再重返藝校。”

郭雅志年幼時跟著父母吃過不少苦。父母重返藝校後,他也考入了藝校並開始學習板胡,之後便跟著大人到最偏遠的農村演出,有時候一去就是幾個月,演到不知年、月的地步。“那些農村都非常偏遠。一下大雨就沒法出來了。我還記得每次演出完一場戲,身上都是白花花的一大片,都是板胡落下的松香。”那時的郭雅志才十五六歲,熬不住這般辛苦的日子。在藝校劇團工作了一年半後,通過自學嗩吶加上老師的一些點撥,他考上了中央音樂學院成為了一名嗩吶專業的學生。問起為什麼會選擇嗩吶,郭雅志非常坦白:“當初選擇嗩吶主要是為了能考上中央音樂學院。剛開始也談不上特別喜歡這個樂器。但是我有個特點就是做一行愛一行,而且總想著法子讓我的演奏與眾不同。”

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他留校任教,開始將嗩吶的表演藝術傳播給更多的人。在這段時期,郭雅志變成了學校裡錄音最多的人,並積累了一大批錄音作品,膾炙人口的《好漢歌》《縴夫的愛》裡都有他的演奏。1993年,他發明了“嗩吶活芯”裝置 。通過使用這個裝置,演奏家可以用三支嗩吶來完成以往需要20支嗩吶才能完成的轉換調式和臨時變化音。該裝置如今已經被大部分中國民族樂團採用,成為新一代嗩吶演奏家必不可少的裝備。

余倩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