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澳門的政治菁英是保守、民族主義的,甚至是反自由主義的。他們反而看起來沒怎樣改變。然而,現在的方向轉向包容、多元和向世界開放的「一國兩制」,而不再是愛國主義和國家安全(這些無疑主導着政策設計和人事任命)。起初,這種改變令人感到奇怪,但後來卻逐漸被接受,因為它是有道理的,也是必須要做的。
在政治上,未來的方向與過去的聲音並不一致,多元城市光彩被遮蓋,也不是光靠紙上談兵就能照亮。這是真的嗎?事實上,這可能是真的……有許多理由讓我們這樣相信。因為我們真的需要「兩制」來說服台灣至少進行談判。疫情後的時代讓我們明白,中國若只關注自己、背向世界,是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的,因為在全球經濟中,內需的影響力有限。
但也因為那些現在重振「兩制」的人,在中央裡有足夠的權力,可以說他們想說的話,又或者甚麼都不說,甚至可以不把事情做好,我們還會說一切都很好。因此,理智告訴我們,當我們聽到的內容是我們想要的、合理的、聽起來不錯時,不應該否定這種言論。需要的是採納、要求;面對那些假裝沒聽到、或不知道這意味著甚麼的人。開放是封閉的反義詞,寬容是強制的反義詞。話就說到這裡。
任何意識到向西方封鎖是沒有意義的人永遠都是對的。現在不是超前,而是彌補失去的時間。
有關「兩制」,鄧小平曾向世界很好地解釋:西方總是想了解中國沒說出口的話,這樣就疏忽了中國已說出口的話。如果西方有留意,西方就會知道中國會做甚麼。因為中央不需要說,當它說的時候,那是因為它將要實行。中國就像一艘大油輪,不會告訴船長、輪機室和其他人它要向左轉,然後突然改往右邊。這是不可能的。
在十多年前,任何聽過中葡平台的論述的人,都會覺得這是超前的。但現在,它打破了貿易記錄,獲得了政治影響力,贏得了支持者。任何意識到向西方封鎖是沒有意義的人永遠都是對的。現在不是超前,而是彌補失去的時間。
權威的聲音可能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它發出了許多不同的信號,例如說「一國」是不可動搖的法律和政治真理,但如只着眼「一國」,這並不能讓「兩制」發展。真相是「兩制」是革命性的,而中央很清楚這一點。
*《平台媒體》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