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想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們熟悉的體制及自治,而他們擔心,兩制下的自治程度會否受偏保守的思想和愛國主義影響。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澳門成為北京推行「一國兩制」的成功典範。經濟上的成功、對融入袓國的普遍接受、大灣區的成長以及對西方的開放,都是吸引台灣「愛袓國者」的重點。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習近平在澳門的講話中提及的開放。在有關講話後,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繼續團結廣大台灣同胞,積極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見第13頁)。
這一切都是好事。對澳門、台灣、大陸和世界其他地區都有好處。這口風與威脅武統台灣有很大分別,也顯示大陸願意透過「兩制」的發展來說服台灣。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將為澳門開啟一個前景,就是進一步走向「一國兩制」最好的版本。25年後,問題不在於北京是否會結束「兩制」,而是在於到那時,它是否已發展到贏得台灣人的心。
只有在「一國」的前提下,才會有「兩制」,這當中有其無可爭議的合理性。但同樣,當初設計「一國兩制」時,是希望「兩制」能幫助「一國」,獲得國際認可,而最重要的是吸引台灣回歸,而不是為了英國和葡萄牙。嚴格來說,英國和葡萄牙接受了他們必須接受的事。事實上,這個模式比他們預期要接受的好得多。
25年後,問題不在於北京是否會結束「兩制」,而是在於到那時,它是否已發展到贏得台灣的人心。
香港發生的事件破壞了整個過程。反民族主義的要求激起了北京的強烈反應,令北京採取了政治控制的策略,完全著眼於國家安全,使「兩制」須順從於「一國」中的保守和民族主義觀點。這並不令人意外。共產黨鷹派絕對不會同意讓「統一」和「兩制」助長一場革命。
隨之而來的是對政治人物的禁令與封鎖、對資訊的控制,以及過度強調愛國治理;這些都令「兩制」對台的吸引力減弱。北京知道這一點;如果沒有感受到威脅,它可能不會走這條路。繼回應雨傘運動和修例風波後,疫情的「清零政策」令全中國前所未有地與外界隔絕,亦限制了預定港澳發揮的開放作用。在俄烏戰爭前夕,中俄的戰略夥伴關係形成了完美的風暴,令西方的封鎖至今仍難以克服。
退一步海闊天空。要重提「和平統一」,澳門必須展現出「兩制」的優點,並將其發揮到極致。北京似乎正在走這條路。現在為打破貿易壁壘而重拾的外交攻勢,包括習近平在澳門的講話中提到要包容和開放。在香港這樣做尚早,也很困難,但澳門從來沒有,也永遠不會成為北京的問題。因此,澳門的「一國兩制」走在發展的最前線,讓台灣可以看到它能走多遠。說實話:比起近年一路走來的走得更遠。北京明白這一點,也明白澳門正在這樣做。
^《平台媒體》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