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如何打造與別不同的「演藝之都」

如何打造與別不同的「演藝之都」

澳門特區政府銳意將澳門打造成「演藝之都」,但綜觀全國,不少城市也正有此意,包括大灣區其他城市。有演藝相關從業員相信,澳門需要利用自己「中葡文化」的獨特性,也要令到本地的人才與展演更加出彩。

羅嘉華

行政長官賀一誠今年在立法會發表施政報告時宣佈,要推動本地文化、旅遊等產業聯動發展,建設「演藝之都」,現時正向中央相關部門爭取支持澳門發展演藝盛事。他表示,「澳門表演場館的座位、音響、光影設施都達到國際標準,來過澳門觀看表演的觀衆都有很好的體驗和評價,『演藝之都』正由國家有關部門在作評估,有信心獲得通過」。

文化局局長梁惠敏亦表示,希望將澳門藝術節、國際音樂節、幻彩大巡遊等本澳節慶盛事做到更大、更具影響力,並繼續引入更多不同國際級演出等。

事實上,近年鄰近已有多座城市先後提出要打造成「演藝之都」、「音樂之城」等目標。內地媒體《瞭望東方週刊》引述內地數據軟件「燈塔專業版」指,2023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北京已售出的營業性演出達8.3萬場,佔內地市場的16.4%;上海位居第二,售出5.4萬場,佔全國市場的10.7%,「這兩座城市,也都明確提出過建設『演藝之都』」。

《瞭望東方週刊》報導,在2023年1月至7月,到廣州舉辦演唱會的歌手達32組,而僅是6月和7月便有20組藝人輪番開唱。

另外,大灣區城市廣州和深圳亦不甘後人。《瞭望東方週刊》指,在2023年1月至7月,到廣州舉辦演唱會的歌手達32組,而僅是6月和7月便有20組藝人輪番開唱,「是同段時間中舉辦演唱會最為密集的城市」。深圳方面,截至年底,「將舉辦240餘場包括演唱會、音樂節、Livehouse演出、話劇音樂劇等在內的各類演出」。

報道又指,「綜合多方面公開數據,2023年演出市場表現較為活躍的城市還有武漢、南京、成都、西安、重慶、杭州、蘇州、長沙等。」

「演出市場的火熱讓更多城市看到演出經濟的帶動效應,一方面是帶動旅遊、交通、住宿、餐飲等消費;另一方面,演出市場的活躍程度也能夠反映城市能級、文化影響力和綜合治理水平。」報道總結道。

如何與別不同

「我覺得『演藝之都』是在服務『講好澳門故事』。只有產業講不好故事,一定要有文化才能講得好。」

澳門文化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譚智泉

環顧四周,處處皆是「演藝之都」,澳門又如何突圍而出?文化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譚智泉接受《澳門平台》訪問時表示,從政府的宣傳片可見,澳門的特點就是「中葡文化」,具有很多其他地方沒有的南歐色彩,「我覺得這確是一種獨一無二。」他憶述,早前臨近中葡文化藝術節時,自己亦曾在文化諮詢會上提到,作為一個本地的華人藝術工作者,自己會對葡籍藝術家的創作好奇,而相信在澳門的葡語藝術家也會對本地的華語創作感興趣,但彼此都沒找到機會互相交流。

「所以我那時有提出的是,中葡文化藝術節應不只是各自表演,還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平台,讓雙方有機會互相了解。可能是設定一個時間,大家簡單介紹自己的創作理念,然後現場有人翻譯,讓在地文化可以多一個維度,延伸發展。」他補充,由於上次提出想法時已臨近中葡文化藝術節,所以建議未有機會在今屆實行,「但我相信未來一年很有可能繼續向這方向,做一些策展上的安排,令這事發生。」

但除此之外,譚智泉認為,現時為澳門市民來說,最好奇的是究竟「演藝之都」代表的是甚麼。「是多一些演唱會,在一萬人的場地有多一些演出,還是哪一種演藝呢?是會多一些展覽,或多一些劇場在全澳不同地區出現?這是兩個方向是很不同的演藝,而現時施政報告未有很明確地介紹這盤棋下一步想怎樣走。」

區域競爭力

 

「我也擔心人手不足以應付這工作數量的話,會導致質素的下降。」

澳門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戴顯揚

而除了獨一無二的品牌,要發展成「演藝之都」,還需要各個工種的人才支持,這就牽涉到質素和數量。經濟發展委員會委員戴顯揚認為,澳門「演藝之都」的方向有助推動經濟多元,對幕前、幕後的從業員和活動策劃公司等都有幫助。但身兼澳門演藝人協會副會長的他亦坦言,以今年年尾為例,隨着活動數目的增加,澳門的人手亦開始緊張。「例如近這兩個月,大家都很忙很忙,很多事都要很短時間內做到。我也擔心人手不足以應付這工作數量的話,會導致質素的下降。人才是有的,但如果活動量多的話,可能實質的工作人手還要再加大一些。」

對於有意見認為,現時的演出活動多邀請外來的表演者,而非本地人,戴顯揚認為由於外地表演者較廣為人識,所以活動單位邀請較熟識的人也是人之常情。他認為,一方面本地從業員要提升自己、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另一方面澳門的主辦單位可考慮在邀請外地藝人來澳演出時,讓本地從業員有機會參與。「我覺得視乎主辦單位怎樣去促成這事。而我覺得這事能夠併發出的力量,對於未來人才儲備和長遠發展來說,更為重要。」同時,本地亦可嘗試考慮培訓經理人。「一些明星除了本身的才華外,一個出色的經理人也很重要。」

本地葡語藝團在葡韻嘉年華中表演(文化局)

而在譚智泉看來,澳門「演藝之都」的發展方向是現時大灣區發展的一塊拼圖。從事劇場工作的他覺得,近年澳門與內地的發展更趨緊扣,「多了很多機會在深圳和澳門,或者與香港、廣州有一個互聯」,至於本地從業員能否受惠,就要視乎從業員能否爭取到自己的位置。「因為不只是澳門變成演藝之都,而是整個大灣區都在推動文化,所以其實我的思考是,現在澳門有多少人準備好,跨地區有競爭性的去從事演藝活動?」

譚智泉指出,這些競爭力,除了指演員的能力、名氣等,也包括製作的舞台美學。而澳門由於資源問題,本地在這方面的發展往往受到一些限制。「一直以來澳門的舞台美學好像都是『精緻窮』,因為沒甚麼錢,但是又要做到很精緻,令大家很懂得怎去用一些很便宜的方法去做一個演出,但是長期下來好像就只有這種的演繹方式,可能很適合這個地區,但當把它拿到外地,不要說亞洲或者其它地方,就算在大灣區,這『精緻窮』都可能是一個很小的門類,變成了我們夾在一個很小的狹縫裡。」

他又認為,要發展成「演藝之都」,澳門除了需要「文產」演出,也需要「文化」展演,即使那些演出的利潤不及商演。「因為我覺得『演藝之都』是在服務『講好澳門故事』。只有產業講不好故事,一定要有文化才能講得好。」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