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澳門防災基建建設不似預期

澳門防災基建建設不似預期

本澳立法議員和城規師指出,在4年前出台的《防災減災十年規劃(2019-2028年)》中防災項目或已經不合時宜,呼籲政府應向社會公布和交代哪些項目需調整。據《澳門平台》統計,被暫緩建設的擋潮閘工程已耗資逾2億澳門元,另有3項防災工程被暫緩及取消亦花費逾3,300萬澳門元。

Meimei Wong
颱風澳門

2017年,颱風「天鴿」襲澳,造成10人死亡,總經濟損失達125.45億澳門元,成為澳門半世紀以來最慘重的風災。

自2017年颱風「天鴿」重創澳門後,時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在2019年提出了《防災減災十年規劃》,當中建設內港擋潮閘工程更是規劃的重點項目。

然而,今屆行政長官賀一誠明言,擋潮閘僅設計費已達幾億澳門元,每年保養費用不會低於設計費,興建成本十分高昂,形容擋潮閘日後可能會是「大白象工程」。

要徹底解決內港因風災帶來的水浸問題,只能是提升地面水平高度

工程師、立法議員胡祖杰

當初認同特首的說法的工程師胡祖杰接受《澳門平台》訪問時表示,要徹底解決內港因風災帶來的水浸問題,只能是提升地面水平高度,他舉例:「內港對面的灣仔在90年代已把堤岸加高,升高陸地的水平線。」

同為立法議員的他認為,雖然這屆政府的取態是不會做擋潮閘,但仍會做其他防災基建,例如已完成的內港北雨水泵站箱涵渠建造工程及正在建設的內港南雨水泵站及下水道工程,預計2025、2026年完工,屆時或可解決海水倒灌問題。

另一位立法議員林宇滔則對政府推倒自己提出的方案感到失望,他強調擋潮閘並不是解決澳門風暴潮引起低窪地區水浸的唯一手段,但政府對防範風暴潮的基建長期不作為,令低窪地區居民每逢風季便提心吊膽,也不會有投資者願意投資大項目在舊區或低窪地區。9月初,颱風「蘇拉」吹襲,民防行動中心表示,需疏散撤離3,111名低窪地區居民。

 

不會有投資者願意投資大項目在舊區或低窪地區

澳門立法議員 林宇滔

防災規劃過時

今年6月,保安司司長辦公室回覆立法議員李良汪關於《防災減災十年規劃》實行情況及評估機制的書面質詢表示,截至去年,規劃中的201項行動方案中有113項已完成並持續進行、83項正在規劃中或進行中、其他有5項需調整。

李良汪認同因應社會變化或技術的發展,有些防災項目可能已不適宜再做,但政府應向社會公布和交代哪些項目需調整,而非有人問才「斬件式」公布。

有些防災項目可能已不適宜再做,但政府應向社會公布和交代哪些項目需調整,而非有人問才「斬件式」公布

立法議員李良汪

城市規劃師林翊捷則指出,除了防洪防潮外,發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災情也需要應急的基建預案。「當初欠缺地方設核酸站、隔離病人的空間和基建。經歷了三年疫情,付出了如此多沉痛的代價,這些經驗又如何反映在防災規劃上?」他亦認為在這一刻,這份防災減災規劃或許已經過時,現在是一個很適合的時間去檢討並對規劃內容有所調整。「理想的情況是改了規劃的目標,然後執行項目再改。現在我們看到的正好相反,執行項目調整,但規劃目標還未變。」

這個問題沒有神奇的解決方案或單一的答案。我們需要一個整體方案,將一系列互補的干預措施整合起來,並必須備援策略。

建築師蘇偉圖(NunoSoares)

林翊捷續指:「我們希望是建設一個防災基建系統,但少了一環(擋潮閘)就不成系統。系統性基建是指每個建設之間會有互補作用,萬一有基建未能發揮作用,另一個可補足其作用。我暫時看到似乎像是一個工程列表。」

建築師蘇偉圖(NunoSoares)也有同樣的擔憂:「這個問題沒有神奇的解決方案或單一的答案。我們需要一個整體方案,將一系列互補的干預措施整合起來,並必須備援策略。

系統性基建是指每個建設之間會有互補作用,萬一有基建未能發揮作用,另一個可補足其作用

城市規劃師 林翊捷

澳門防災基建

據《澳門平台》統計,被暫緩建設的擋潮閘工程已耗資逾2億澳門元,另有3項防災工程被暫緩及取消亦花費逾3,300萬澳門元。

韌性城市

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表示,「蘇拉」是繼2017年「天鴿」、2018年「山竹」和2020年「海高斯」後,7年內第4次發出的十號風球,相較於1968年至2016年(共49年)發出的4次十號風球,近年發出的頻次明顯增加。

面對極端天氣越趨頻發, 各地提倡建設韌性城市以提高城市系統在面對災害風險的抵御力、適應力和恢復力。那麼澳門該如何建設才能成為一個具有韌性城市呢?

李良汪認為, 基建是社會最基礎的保障, 更要持續關注全民防災意識。「我感覺現在距離上一次的重大災害又有一段時間, 大家的災害意識有些鬆懈。」他強調, 政府應該要在未出現重大災害時就要做好防災知識宣教工作, 而不是等出現災害, 才不斷去灌輸和發布消息。

城規師林翊捷則提出,政府可因應不同社區規劃針對性防災和善後方案,例如居住在山邊應提防山泥傾傾瀉,近海傍的居民應注意風暴潮,又或教育市民在災後應如何處理垃圾堆積等。「不單是政府知道災後要做什麼,連市民都可以一同參與和配合。」

林宇滔表示,自颱風「天鴿」後,居民危機意識有很大提升,但政府若不從落實基建從源頭擋住風暴潮,居民做再多的防浸措施工作都只是事倍功半。「面對大自然越趨頻繁的惡劣天氣,任何人包括特區政府都不應心存僥倖。」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