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以小見大的建築美學—澳門建築師獲教科文中心亞太區保育獎

以小見大的建築美學—澳門建築師獲教科文中心亞太區保育獎

澳門兩名建築師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得獎項目為一座位於澳門舊城區內的集約式公共設施。該組織認為,項目是一個位於世遺城區內具創意的新設計

得獎者是本地建築師Carlotta Bruni及利安豪(Rui Leão)。獲獎作品是一座位於市中心的公共集約設施,集變電站及垃圾站於一身。這次獲獎不僅為社區構建出新的想像,同時亦把一些我們忽略的社區設施重新帶回公眾視線。有別於過往的項目,這垃圾站只有30平方米的大小,樓高兩層:上層為垃圾房,下層為供電房。最特別之處是以青磚面作為舖設立面,以及二樓有一個木質的露台。目前澳門共有141個垃圾房,其中121個位於澳門半島,12個分佈在氹仔,8個在路環。項目規模雖然袖珍,卻花了4年的時間。變電站的建設須符合一些工程要求,而項目位於世遺的敏感區域,文化局也有一定的考慮。

成敗在細節

建築師利安豪及Carlotta Bruni一直關注澳門文化遺產。Carlotta Bruni向《澳門平台》表示,小建築也很重要過去澳門十年,在城市新舊交替的發展過程之中,澳門的保育運動此起彼落。大多數具爭議性的眼光都聚焦於大型的地產項目等硬議題,然而,政府和社會攻防戰之間,暗藏有一些經常被忽略的社區議題:街道傢具或公共設施。這些元素,雖然袖珍,卻是營造社區氛圍感的及步行體驗的街道美學元素。
除了在一個公共集約設施內滿足不同設備的需求,Carlotta Bruni表示,在一 個歷史城區裡建立一個座新的工業建築, 同時能夠不干擾到整體環境,是項目的另一個挑戰。 「地面層15平 方 米 , 二 樓層也是15平方米,所以大概就像一個客廳的大小」。

「因為這是我很喜歡的區域,有街坊坐著聊天,也有大樹遮蔭,從樓下拾級而上第一眼會看到這個地方,因此新的建築物不能干擾到本來的環境。」
而他們利用了設計去解決當中的問 題 。 設施的立面也以仿青磚鋪設,與旁邊的永褔圍協調,同時也透過設計讓集約設施具備識別性, 不會被混淆以為是圍裡面的建築。

垃圾站之美

Carlotta Bruni表示,得知獲獎後非常高興,尤其是這是一項有別於傳統意義上的項目:「因此更證明了在任何事物都可以構建出美好,即使是一個垃圾收集站。」這對於一個建築師也是別具意義的,因為往往建築師都想構建宏大的建築,而看起來不重要的事情,其實都很重要。誰說細小的元素不能改變一個城市。

來到這座集約設施的附近,住在附近的市民曾先生表示,覺得這個設計新穎。他坦言瞥眼看上去不肯定這是甚麼建築物 。 他認為 : 「 第一最重要好用 , 如果設計美觀那當然加分。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