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鬣蜥出現在路環疊石塘山、鱷龜出現在南灣人工湖及新口岸大水塘。本週,澳門相繼出現外來物種。市政署人員在短時間內發現並捕獲,提醒市民胡亂放生會對本地原生態平衡構成威脅。本澳生物學家梁志文向《澳門平台》表示,鬣蜥及鱷龜在澳門沒有天敵,若繁殖後代便會令到本地生物多樣性枯竭。
本澳過去一直有發現外來物種出現,2008年有紅火蟻隨貨櫃進入澳門,今年2月亦發現有大理石紋螯蝦,本月亦發現有美洲牛蛙。梁志文表示,進入本澳的外來物種,基本上無法清除:「外來物種進入到本地生態系統,無法清除,牠們有生理機制適應本地氣候,再加以改變,這對本地生物造成衝擊。」
外來物種在本澳沒有天敵易繁殖
根據文獻記載,美洲鬣蜥,學名:Iguana iguana,原產於中南美洲,是一種生活在樹上的日行性大型蜥蜴,無毒,成年個體頭尾全長可達2米,壽命可長達十年以上,棲息環境為溪流附近的樹林中,以蔬果植物為主食。成熟的美洲鬣蜥在野外幾乎沒有天敵,繁殖速度亦相當快,約2至3年就能達到性成熟,雌蜥平均每次可以產40到50顆卵。一旦在野外擴散會壓縮本地物種的棲息空間,在部份地區已對當地原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甚至對居民生活造成滋擾,須以人工移除方式控制氾濫問題。
梁志文表示,澳門的氣候非常適合這種蜥蝪生存,這物種以往亦曾經入侵台灣:「其實整個台灣都有鬣蜥,尤其是在南部居多,台灣南部的氣候和澳門相似,很適合鬣蜥生長。」
另外,現階段在本澳發現擬鱷龜的位置均為人工水體,並且相關物種從未被市政署批准進口本澳。鱷龜源自於美洲,屬於偏向肉食性的外來入侵物種,體型大且攻擊性極強,更會主動追咬獵物,在本地生態系統中沒有天敵,會對原生態平衡構成威脅。
至於以往曾入侵澳門的紅火蟻,梁志文表示,紅火蟻會破壞草地生態系統,亦會咬人並導致休克,對人類亦有很大的影響。
根據本澳《動物保護法》的規定,未依法獲當局許可而進行放生活動,可被罰款2萬至10萬澳門元。
梁志文認為,在規管飼養這類的寵物時,當局應仿傚飼養貓狗的做法,為防止動物走失,應植入晶片。他又表示:「若市民真的無法飼養這些物種,政府可否人性化地提供渠道,把這些物種做絕育手術後放到公園供市民欣賞。」
政府市民聯手監察外來物種
對於本澳的外來物種,梁志文認為,政府應聯同市民合力監察外來物種。他提到:「近期有人稱在青洲山上出現巴西龜,但關注度不足。若是真的便很離譜,巴西龜會把細菌帶到該處,影響生態。政府都好依賴市民舉報,就像今次發現蜥蝪,是因為有人把相片傳至社交平台。」
國際上的「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設公開資料庫收集地球上各種生物的資料,供科學家、研究人員及民眾公開自由存取,可應用於同行評審論文發表及政策檔案中。梁志文表示,自己亦有把澳門的生物資料放上這個公開的資料庫,期望透過推動公民科學,供科學家對入侵生物的監測。
今年10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將在昆明舉行,大會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大會將審議通過「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指明方向。梁志文希望,澳門作為中國的城市,應加強生物多樣性,對入侵物種把好關:「希望本地大專院校及政府,共同研究哪些入侵物種會頻繁進入本澳,應怎樣控制,再與其他城市分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