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荷蘭是適應未來的典範

荷蘭是適應未來的典範

澳門平台

這不是典型的街區。不一樣。在阿姆斯特丹,這些社區開始發展壯大,並在住房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Schoonschip」,直譯即「乾淨的船」,這個項目已建成30棟住房,預計在很短的時間內將有100名居民。

水位上升,在荷蘭已經成為一個造成實際影響的問題,因此產生了一個關於可持續漂浮住房的創新設想。這些模型令人們想起氣候變化的惡果,但也帶來希望。事實是,人們可以住在這樣的房子裡,荷蘭人正在展示如何居住。

荷蘭這座城市,有着悠久使用船隻作為房屋的傳統,但這一項目不僅止步於此。

20名建築師致力於建造一種只有漂浮房屋的小鎮。第一批居民已經開始抵達。

這些房子是在陸地上建造的,然後通過船隻運入水中。所有房屋都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原則。參與項目的專業人士Jorrit Houwet建築師向Euronews表示,這些住房漂浮在固定在支柱上的混凝土筏上。地基可容納數百噸物品,而精準是確保成功的關鍵。Houwet說:「我們必須首先計算要安放的東西和重量,否則船將開始下沉,水湧入,直至沉入水中。」

另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是建造過程中使用的材料。由於與水的接觸是持續不斷,這些房屋都是用無污染材料建造,並且考慮可持續性,例如在外牆上使用軟木。參與項目的另一名專家Peer de Rijk表示:「我們的團隊與顧問就使用的材料進行多次討論。最後,我們得出三個清單:紅色、橙色和綠色。紅色清單是我們無論如何不能使用的材料。橙色清單的材料不宜使用,只有在出於財政或技術原因確實有必要使用時才可使用。但最好的選擇是綠色清單。」

他表示:「我們想說明的是,人們可以生活在水中的可持續房屋和社區裡。這就是我們要向世界展示的內容。」

當地一名居民Markus Schmid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打開門就能感受到這一點。」

參與該項目的建築師希望擴大規模,並指出,其他希望在自己的領土上發展類似社區的國家,已經與該項目進行接觸,包括一些亞洲國家。

根據2015年發表在《大氣科學進展》雜誌上的《澳門及鄰近水域海平面上升的歷史變化與未來情景》,平坦的地形和大量填海,使澳門特別容易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響。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的黃剛負責協調的研究員們認為,珠三角沿岸地區將受到颱風和風暴潮的威脅。

本地傳媒引述澳門氣象局局長提醒:「如果人類不能更好地照顧環境,尤其是通過大幅減少氣體排放,溫室效應,這一局面會變成現實。」

《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另一項最新研究(2019年),概述了亞洲一種特別黑暗的景象,重點是中國、孟加拉國和印度。在最壞的情況下,2100年,這些國家中分別有8,700萬、5,000萬和3,800萬人可能居住於低於漲潮的地區。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