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社會 新冠肺炎—精神健康上的烙印

新冠肺炎—精神健康上的烙印

蘇爔琳(Catarina Brites Soares )

心理學家提醒,疫情對精神健康有所影響。自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焦慮、壓力和抑鬱個案在澳門和香港均有所增加。

香港心理衛生會代表黃宗顯醫生接受《澳門平台》訪問時表示:「我每週接到近5宗與新冠肺炎相關的心理和精神紊亂新個案。」

香港大學第二季發表一份關於新冠期間抑鬱和焦慮的研究(詳見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277420/)。報告指出500名受訪者中,19%受抑鬱困擾,14%則出現焦慮的情況。文中提到:「此外,25.4%受訪者承認精神狀況自疫情爆發後變差。」當中亦指出錄得抑鬱的情況比過去幾年嚴重,因自1994年至2014年間,抑鬱比例約是10.8%。

黃宗顯醫生表示,不論是新舊個案,新冠肺炎成了問診時必說的話題。除了是擔心染疫外,亦有其他原因令多了人尋求心理支援。基於研究的結果,他指出人們憂慮新冠肺炎下的種種不確定性、不絕於耳的感染和死亡數字報導、疫苗未研發成功、疫情傳播和長時間防疫措施下的疲勞。他說:「還有就是疫情的後果:生活模式劇變、失業、無薪假、財政困難、缺乏社交生活、在家學習和工作,以及因曾染病而被標籤。」

澳門銀葵醫院心理治療師林麗芳自疫情以來亦接觸到更多病人,他們大多受焦慮、壓力和抑鬱困擾。她指出,病人普遍擔憂的不是病毒本身,而是疫情帶來的問題:「最常見的是因失業和家庭預算減少所帶來的財政危機。我有很多出現焦慮情況的病人,他們的病因都是失業、壓力大或是上司越來越嚴苛。另亦有人擔心經濟情況轉差和情況會延續多長時間。」

聖苦瑟大學心理學學士及碩士學位課程主任Angus Kuok指出,疫情初期時,人們憂慮的是身體狀況,比如怎樣防止受感染、哪裡買口罩和消毒品、家裡有沒有足夠的食物和飲用水等;「而當市內一段時間沒出現新個案後,大家的焦點就不同了。」

澳門經濟依賴旅遊業和博彩業,政府宣佈的入境限制令本澳旅客減少,各行各業大受影響。Angus Kuok表示:「疫情過後大家便開始擔心飯碗了。澳門復甦緩慢,加上新冠肺炎引發全球經濟危機,都令大家面對各種不確定性時產生一定程度的焦慮。」外地感染數字持續上升,澳門雖已逾百日無新增個案,但顯然經濟復甦仍需要一段時間。他說:「澳門居民或不像其他高風險地區居民心理上很受影響,但若情緒困擾幾個月也會產生心理後果。有必要留意這一情況。」

林麗芳發現另一個現象,就是非本地居民的求助增加:「他們沒有回家好一段時間,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回去,這成為了他們焦慮的原因,尤其是他們親近的人患病或去世。我也接到一些個案是在外地讀書的本地學生。」

精神狀態

社會工作局不清楚在新冠疫情下,抗抑鬱藥物的使用和心理問題病人數字有否增加。局方在回覆《澳門平台》時指出,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至6月間家庭問題上升12%。「與2019年同期比較,在疫情期間,經濟原因導致家庭問題增加。由於疫情下,部分人士憂慮會失業、工時減少和隨之而來的經濟壓力,都令他們面臨心理和情緒困擾。」

另一方面,「因家長工時減少或停薪留職、子女停課,家庭相處時間變長,便更容易出現相處問題,以及是子女教育的分歧。」

衛生局對藥物使用情況亦未有給出具體數字,僅表示至9月頭,心理輔導專線收到33個求助電話。「要指出的是,精神疾病的成因涉及很多方面,故很難界定是由於個別單一原因,比如直指是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引起的。」

聖若瑟大學2019年在疫情前做了一個關於抑鬱的研究,並在9月份發表,指出工作和經濟是令本地人產生焦慮的最大誘因。Angus Kuok說:「基於這個情況,有理由推斷失業率和無薪假上升將導致壓力及最終的抑鬱情況增加。」

他稱有六成的受訪者表示,即便有情緒問題亦不會尋求協助。他說:「令人震驚的是,過半數人不知道如何尋求支援,這意味著有必要教導人們,令大家認識什麼是抑鬱症。同樣,讓市民知道求助的方法也很重要。」

社工局強調,因應疫情發展,已推出多項措施支援市民,包括一本關於情緒支援熱線和防疫抗疫的小冊子,並提供家庭、食物和經濟支援服務,以及情緒支援、諮詢服務和普及行動。今年3月至9月期間,局方亦向有需要家庭給予特別援助。局方指出:「至目前為止,未見因疫情關係家庭求助增加的趨勢。」

逆向思考

身兼香港精神科及綜合醫療中心總監的黃宗顯醫生指出,一段時間的危機實可視為改變行為的一個機會,比如在環境保護上,可以教導和培養市民對健康問題的關注,讓大家採取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在變化或突發事情上更加靈活。

但他直言,這個改變是不容易的。社會上,彌漫著悲觀主義、經濟危機、失業人數增加、不確定因素以及防疫政策的不斷改變;個人層面上,各人在家工作和學習、與家人相處時間增多、隔離、社交距離、缺乏社交生活都令人感到孤單,還有要注重清潔和衛生。「澳門和香港是兩個相對小的城市,但兩個地方感受疫情的衝擊是不一樣的。香港人口多,生活節奏急速,疫情在香港也嚴重很多。」他認為:「不要忽視情緒問題的症狀,並要尋求協助。」

林麗芳建議,應想想那些我們可控制和做的事情,而非由外界控制自己。「有很多事情還是我們自己所能控制的:保持生活規律、做我們喜歡的事、飲食良好、做運動、與家人和朋友聚會。在逆境下照顧好自己是最重要的。」除此之外,她又指出,要向好的方面想,如現在的感染數字回落、疫苗亦正處研發階段:「疫情期間,很多人身體反而變好了,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疫情會給我們留下烙印,逼使我們勇於面對逆境,訓練我們的適應能力。」

世界衛生組織在130個國家作出一項調查,發現疫情令全球93%的精神護理服務中斷或暫停,但同時尋求情緒支援的人數卻在上升。調查提到:「抗疫、隔離政策、收入減少和恐懼引發心理健康問題或加劇現時情況。」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