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書本、酒店客房常見的水煲、風筒……在扶康會的喜悅市場內,林林總總的貨品應有盡有,其中不少是由博企捐贈,例如肥皂、活動的T-Shirt、環保袋甚至玩偶等等,也有不少是由市民或其他企業送出。「早幾天有餅家送了一大批餅來,幾百盒。」扶康會總幹事周惠儀說,又例如上個月某企業的供應商捐贈了不少杯麵,也有酒店送出了很多洗頭水、護髮素等。「他們一桶桶地送給我們,(市民)可以帶個空樽來買,按重量計,這也很受支持環保的人士歡迎。」
周惠儀表示:「我們希望不只解決殘疾人士就業,也希望可通過社企發生一些連結。」
搭建平台 共享資源
澳門扶康會於2003年成立,是致力為智障人士及精神康復者提供多元化服務的非牟利社會服務機構,並同時經營多個社會企業,喜悅市場是其中之一,於2015年7月在政府的「殘疾人士就業發展資助計劃」支持下開辦,業務主要是回收二手物品,並以相宜的價錢轉售,市場的員工包括一些殘疾人士或精神康復者。周惠儀指,疫情後很多基層家庭生活困難,部分面對失業、無薪假等問題。
為紓緩這些家庭的經濟負擔,喜悅市場進一步接觸超市、餅家、企業等洽談,收集物資。「糧油食品的一定是持經濟援助卡的人才可購買,因為這些我們賣得很便宜,希望支援他們生活上的開支。」「另外有很多菲律賓人滯留在澳門,沒有工作,又飛不回去,他們沒經濟援助卡,買不到糧油食品,我們就和明愛合作,幫助少數族裔或沒卡但需要幫助的人士。」
周惠儀指,物品不免費送出,一來是不希望資源被濫用,二來收入所得可用作支持這社會企業持續運作,包括支付租金、員工津貼等,而另一部分會用作支持「一人一愛心計劃」。「這計劃是收集善款或物資免費轉贈給有需要的人。我們會錢用來購買其他物資。以往有免費讓一些人上來拿物資,再拿回內地作扶貧工作,又或者如有些社團告訴我們,有個案剛搬進社屋,但沒物資,例如電飯煲、雪櫃等,也可免費在我們這裡拿。」
另外,扶康會亦正籌備一所名為「葡角」的職業訓練餐廳,預計於8月開業。周惠儀表示,扶康會大部分的學員都有參加例如洗衣、包裝、洗車等職業訓練,但有部分反映對烹飪有興趣,於是決定嘗試。「待八月份餐廳開了,就更多選擇給學員。如他們覺得自己可以開始見人,就可以做樓面。我們主力做中午時段,做土生菜。土生菜也是澳門一個特色,再加上我們的會長是土生葡人。」其中部分水果食材由博企捐贈,例如酒店自助餐用不完但尚完好的雪梨和蘋果,「葡角」會用來製成雪梨茶、蘋果乾等,「可能有雪梨湯也不一定。」周笑道。
要社企蓬勃 政策需具彈性
她指,不斷開拓社企與職業訓練是希望可令殘疾人士的就業有多元化選擇。她認為,目前澳門的社企發展尚未算蓬勃,需要檢討社企政策。「現時的政策限制較多。例如開放予機構申請種子基金時,常會限定時間。面對市場的突變、突然流行的潮流時會無法應付。第二是限種類。例如這一次是讓復康機構申請,或只給殘疾人士,或剛剛完結的這一次是為長者而設,如我不屬這類就不能申請。」
同時,政府對社團計劃書的審核太嚴格,令能過關的社企計劃甚少。「他們(政府)會有一隊顧問,會問你很多問題,例如你怎樣確保三年內收支平衡?這為一個商人也不容易,對於NGO更難。」
她認為,如要鼓勵社會企業發展,政策上應保持開放、具彈性。「先讓一班人成功。例如先批十個,即使最後只有三個成功也不要緊,這是投放資源。當慢慢形成一個生態圈,例如有洗衣、煮飯、執屋等等,我的餐廳需要洗枱布就可以找你,大家互相協助,這小型生態圈出現了之後,之後的社企就會容易生存。香港也是這樣。起初有很多做不下去,但現在變得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