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社會 葡文學校通過考驗闖下一關

葡文學校通過考驗闖下一關

1998年,亦即澳門回歸中國成為特區的前一年,澳門葡文學校正式成立。該校位處市中心,見證澳門多年變遷。學校於葡治時期創立,但與中國的澳門特區一同成長,當中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該校日益重要的普通話課程。學校在澳門迄立二十年後至今依然佔有一席之地,並且日漸成為家長和學生心儀的選擇。不過,對於這所葡萄牙文化和語言的傳播機構,有些人士抱有更高的期望。
有兩名子女在葡文學校就讀的Catarina Cortesão Terra坦言該校並非她的首選,現時對學校亦不是十分滿意。「考慮到葡文學校每名學生非常高昂的學費對於父母的經濟負擔,加上父母和老師在澳門的穩定待遇,可以發現葡文學校擁有大量資金,但卻所作不多。」
為了讓子女接受到「全納教育」,她最初為兒子Leonardo報讀二龍喉中葡小學幼稚園,然後讓他升讀作為三語教學試點的鄭觀應公立學校。「當時班上除他以外,只有一個葡萄牙人。葡萄牙社群是非常傳統、保守、猶豫和有所顧慮的。我明白這是一個挑戰。」Leonardo的父母到他小學五年級時,發現他的母語寫作實在強差人意,於是送他到葡文學校就讀。
Catarina的女兒Laura則有所不同。她最初同樣是在二龍喉中葡小學幼稚園就讀,但後來父母考慮到該校班別的人數較多,於是將她轉到以葡文教學為主的魯彌士主教幼稚園。如果她沒有出現混用多種語言的情況,本來或會跟隨哥哥的腳步。不過,由於語言治療師反對現時讓Laura接觸已經掌握的葡文和英文以外的新語言,因此她最後沒有就讀鄭觀應公立學校。
她失望地說:「我非常希望她學習中文。當我為她報讀葡文學校時,不免有點傷感」。
她指葡文學校是全澳唯一實行葡文學制的學校,認為該校因為缺乏競爭而發展緩慢。她說:「學校並不發展新的計劃、解決現有問題並作出改善、從而成為設想之中的名校,學校仍未達到這個目標。」
家長陳芷滺則認為,葡文學校是個好的選擇。她在考慮女兒Kimberly的前景後,決定讓她就讀該校,今年就讀小學三年級。陳芷滺計劃讓Kimberly在葡文學校高中畢業後到葡萄牙升學,相信學校有助增強女兒將來在職場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現時在葡萄牙天主教大學修讀法律的Manuel Fan當初轉到葡文學校就讀時,並沒有考慮到將來的工作,但這個決定卻無疑改變了他的將來。他曾在培正中學就讀,後來因為對葡萄牙文化感到興趣而轉校。他表示:「我最難忘的是與朋友的歡樂時光。葡文學校並不要求學習至上,注重學生身心健康,學習環境良好。老師提供很多協助讓我適應新的環境。由於採取相對小班制的教學模式,老師之間有所分工。」

有利有弊

去年高中畢業的Manuel Fan表示:「最初我在離開就讀已久的學校時並不容易,但我現在認為這個決定雖然大膽,但卻十分值得,因為它改變了我的世界觀、令我離開舒適區。」
經過在葡文學校四年和之前在中文學校的經歷,Manuel Fan明白世上並沒有完美的學制。他指中文學校著重汲取知識。「如果能夠跟上進度,將來會大有裨益。」他認為葡文學制和國際學制給予學生更多自由。「這點並非壞事,因為學生會有更大的空間。」
28歲的音樂家João Caetano並不認識18歲的Manuel Fan,但他同樣是學校的舊生。João Caetano在學校留有不少美好回憶。「學校環境非常健康,注重體育教育和課外活動,這點與其他學校完全不同,讓師生締造出甚為特別的情誼。」
João Caetano十年前中學畢業後到英國升學。他認為自己在葡文學校小四至高三的生涯為他未來做好準備,並不後悔讓父母送他到該校就讀。
葡文學校家長會主席 Valéria Koob 認為,該校的教學保留了「注重學生創意和批判思考的的葡萄牙教育風格」,又指這是令家長樂意讓子女入讀的因素之一。她又表示,由於葡文學校的學制跟隨葡萄牙教育部的規範,學生能夠隨時容易到葡萄牙升學。「這是一所擁有葡萄牙根源的學校,捍衛葡萄牙和歐洲的價值觀,教導年輕人尊重其他文化,以開放方式面對所有問題,沒有比知識財富更加重要的禁忌或目的。」
葡文學校的學生數量(詳見附表)雖然在1999年後有所下降,但現時已經回升,原因是其他國籍的父母尤其是華人都會選擇該校。陳芷滺表示,她之所以選擇葡文學校,是因為該校的老師有愛心和耐心,能夠讓小孩充滿自信。
對Catarina Cortesão而言,葡文學校的最大優勢是作為澳門唯一跟隨葡萄牙教育學制、以葡文教學的學校。她認同學校擁有自由空間和鼓勵學生互動等附加價值,但對學校還是有較多批評。「學校只會思考如何變得更有效率,讓學生適應葡萄牙學制,沒有計劃讓學生融入、了解和留意他們所在的城市。」她認為該校缺乏實習及義務工作的機會和與本地社團機構的聯繫,舉例指鄭觀應公立學校就有一個關於環境與科學的校園計劃。「這是對澳門有意義的活動,亦是其他學校的一個參考。」Catarina Cortesão又指,葡文學校的普通話教學還是該校的一大問題。

多語教學

普通話課程是葡文學校近年大力發展的範疇(詳見圖表),與英文和法文並列為外語科目。由首階段的學習開始,學生可以選擇A類課程(包括普通話科)或B類(不包括普通話科)。該校的家長會主席認為,教授特區的兩種正式語文是合理的舉措,不過同時指出部分批評。
「為了讓學生學好中文,學校可能要每日讓學生練習幾個小時,但是學校還有其他科目,因此這點會有一定的難度。另外,澳門是講廣東話、寫繁體字的地方,我們的子女走出校門後沒有辦法練習普通話。」
不過,Valéria Koob同時指出:「由於現在有越來越多不是以葡文為母語的家長或說中文的父母,這點似乎不成問題。」
對於普通話的教學質量,陳芷滺明言並不擔心,認為學生學習簡體字能夠跟上國際腳步。
Manuel Fan則重視葡文學校的多語言教學和交流環境,儘管這點未必對學校的葡文有利。「學校最為突出的就是它的多元文化。用英文交流很正常的事,聽著不同的表達方或和口音來學習葡文是有趣的事。」
Catarina Cortesão卻直言:「如果不懂中文,你之後能在澳門做甚麼?」
身為 Leonardo和Laura的母親,她認為若學校希望在澳門繼續佔一席位,應對普通話和廣東話教學投放更多資源。她說:「我不理解葡文學校為何不明白要為葡萄牙人增值,他們應當明白這是辦學的重點所在。『一國兩制』有利雙方,而華人正在努力」。她指澳門已經陸續有學校投放資源開設雙語以至三語、包含除中葡雙語以外語言的教學模式。

前景

Catarina Cortesão擔心子女不懂澳門最為通用的語言,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葡萄牙文化氛圍和葡萄牙同學之間,處於「泡沫」和社區的邊緣。因此她帶子女到內地旅遊、參與課外活動,讓他們接觸其他的文化和朋友,填補學校的缺失,但她仍指出學校「固步自封」。
João Caetano則持不同見解,他指:「我以前上學時,學校為我的音樂之路提供支持,又會組織同學與其他學校的學生舉辦活動。學校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對我們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相當重要。只有思想互相碰撞,才會有新的思想出現。我認為學校在這方面的培養充足。」
他回憶起初與同學和老師組建的學校樂隊和Sepium打擊樂隊,更曾到內地演出。今天他28歲,擁有一份國際的音樂事業,又指自己得以「成為今天的自己和在倫敦生活」,很大程度是得益於在葡文學校的時光。
Manuel Fan對此並不全然肯定,但指「我不知道我會否因為在葡文學校就讀而有所成就。但是,我相信如果我留在以前的學校,我走的路就會有所不同。但我覺得這種改變對我的生活來說是必須的」。
他們兩位都認同葡文學校在澳門的地位將會日益重要,但是必須面對幾個關鍵問題。
João強調學校要重視各方面的發展,指出:「那幾年是人生最重要的幾年,應該有促進學生不同價值觀(體育、音樂和藝術方面)的活動。一旦發現才能敏銳的學生,就要提拔和關注。不單只是數學、哲學、物理和化學才是重要。學生還須認識到其他行業,師生都應該有這個意識。」
Manuel Fan認為,葡文學校可以在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萄牙及其他葡語國家的平台的過程中擔當要角。
家長會主席Valéria Koob認為,葡文學校過去二十年的角色是澳門最為集中的葡人社群,又指:「這些成功伴隨著更大的責任,而且如今也有幾個強大的競爭對手,例如是著名的國際學校和中文學校。」
她對學校過去二十年的辦學有正面的評價,表示「葡文學校很快就適應了這些競爭,不單學生數量有所上升,而且能與葡萄牙的學校齊名」。
Catarina Cortesão指出,如果學校希望繼續成為人們的選擇,就應該重新訂立發展的優先次序。她說:「葡文學校似乎著重為準備葡人到葡萄牙升學,而不是為了讓他們在澳門繼續生活並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沒有履行到作為葡文適用性的捍衛者和將葡文融入澳門文化的職責。」

教青局資助葡文學校近千萬
澳門葡文學校本學年(2017/2018學年)從教育暨青年局獲得共920萬元資助。該局對本報表示,政府多年來持續加大教育資源投放,透過各項津貼全面支援非高等教育學校的發展,保障學生的學習權利。該局指出,為了優化教育質量,政府向本澳學校發放班師比津貼和透過「餘暇活動資助計劃」提供資助。政府同時攤分了葡文學校學生的學費,本學年有536人受惠,涉及近580萬元,另外又向共549名合資格學生發放書簿津貼,金額逾150萬元。另一方面,該校在本學年有20名學生於各升大獎學金和助學金計劃中受惠。

蘇爔琳  13.04.2018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