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百年來,澳門一直是由葡萄牙管治的重要貿易港口。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從那時起,除了「東方拉斯維加斯」的稱號外,澳門還努力將自己打造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並向文化和體育等產業多元方向發展。
澳門基金會主席吳志良還記得,以前即使免費派票,演出也不一定有觀眾。但回歸後,澳門經濟在「一國兩制」下蓬勃發展,在澳門可以看到西班牙男高音普拉西多.多明戈(Plácido Domingo)或賀比.漢考克(Herbie Hancock)等世界級藝術家的身影。2023年,本地人均生產總值是1999年的4倍,達到近7萬美元。 文化中心等現代化場館在表演產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同時,表演亦充分利用了豐富的文化遺產。2024年10月,世界一流的琵琶演奏家吳蠻在崗頂劇院(1860年建成、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演出。這位著名的美籍華人藝術家憶述:「這個歷史悠久的場所與中國傳統樂器琵琶完美結合。現場氣氛非常好,我感受到了觀眾對迷人聲音和旋律的熱情。」
2024年12月7日,「愛奇藝尖叫之夜」於澳門銀河綜藝館舉辦。這是愛奇藝連續第二年選擇在澳門舉辦這「星光熠熠」的晚會,明星藝人數以百計,現場和線上觀眾更是成千上萬。根據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統計年鑑》,2023年的展演從2013年的3.8萬場增至5.5萬場。
在這裡,各種文明和文化 並不衝突,而是共存並相 互理解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 吳志良
新晉Z世代藝術家官宏滔雖然年輕,但在澳門和橫琴已小有名氣。他曾在波士頓升學及從事攝影工作,如今回國發展。「深深感謝家鄉給予我的寶貴支持。」
卓越教育 來自安哥拉的Yanick De Almeida是澳門大學的學生。他之所以選擇澳門,是因為澳門出名平靜而安全。「我原以為澳門會像中國內地一樣,大家都說普通話,但很快我就發現,很多同學都說葡萄牙語或英語。」來自波爾圖大學的Sofia Costa是修讀超分子化學和中醫的學生,並參與了澳門大學與波爾圖大學聯合實驗室項目。她認為,中醫學是一個「獨特的機會」和「迷人的經歷」,「是我職業生涯中寶貴的經驗」。
澳門大學有來自50個國家和地區共350多名留學生,數字在十年間增長了360%。澳門大學是澳門這個人口約69萬居民的城市中十所高等教育機構之一,而科技大學則是澳門作為學術要地的又一例子。
科技大學成立於2000年,擁有23,000名學生,其中94%來自外地。澳門是遠東地區的第一所大學——聖保祿學院(大三巴牌坊前身)的所在地,在過去的25年裡,澳門的學術也在這歷史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壯大,現時科大已躋身世界排名前250位的大學之列,彰顯了特區追求學術卓越的承諾。
從文化融合到美食體驗,這 就是澳門對世界的吸引力
澳門文化傳播大使 戴顯揚
文化多元
Yanick De Almeida和Sofia Costa都對澳門的文化多元印象深刻。Yanick De Almeida表示:「我遇到了來自不同地方的人,這是一個驚喜。中西方文化在這裡交匯,既展現出典型中國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同時又帶有鮮明的歐洲色彩。」
研究澳門歷史和文化數十年的吳志良表示,自十六世紀中葉以來,澳門一直是東西方交流的重要橋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澳門歷史城區,是這豐富文化最早和最持久的見證之一。例如聖保祿學院遺址(大三巴牌坊)上的獅子和文字等東方元素亦體現了這一點,其附近的哪吒廟供奉神話英雄哪吒,這亦強調了東西方傳統的和諧共存。
文化的魅力不僅限於教堂和寺廟共存。吳志良表示:「在這裡,各種文明和文化並不衝突,而是共存並相互理解。」這種共存或許最能體現在美食的多樣性上。
幾百年來,澳門保留了不同民族的菜系食譜,並創造了新的口味。澳門土生葡菜是世界上最早的融合菜之一,它結合了中國和葡萄牙的烹飪技術和食材,且融入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香料和調味品,例如咖喱和椰奶。
蘇暐楠(Pedro Miguel Manhao Sou)的母親在澳經營一家土生葡菜餐館。「爺爺以前開麵檔,中午下課我們會去那裏選自己喜歡吃的配菜……家裏既會過春節也會慶祝聖誕節。」澳門以米芝蓮星級餐廳、著名的葡式蛋撻和充滿活力的街頭小吃攤而聞名。2017年,澳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創意美食之都」;2024年6月,澳門獲選為「東亞文化之都」。蜚聲國際的澳門吸引越來越多的旅客:截至2024年12月7日,旅客人次達到3,200萬,比去年同期增長26%。
土生葡人戴顯揚(José Chan Rodrigues)表示,澳門是深入了解中國的橋樑,而這個33平方公里的海濱城市,澳門的獨特魅力,從文化融合到美食體驗,幾乎滿足了遊客想要的一切。「這就是澳門對世界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