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大學間的交流網絡是拓闊學生視野和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工具。在兩位學者看來,與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建立聯繫有助大學國際化,同時也為學生進入就業市場做更好準備,因為就業市場有時需要學生具備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
Priscilla Roberts提到,澳大的前身「東亞大學」是本地第一所大學,成立於1981年,其初衷正是為了實現本地教育體系的國際化。「當時,他們考慮過在名字上加上『國際』二字,但後來又覺得這沒有意義,因為一所大學必須是國際化的。」
林玉鳳指出,澳大的多元化和國際化師資隊伍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接受來自不同國家的教授的教育,是學生了解不同文化的好方法。」
林玉鳳憶述,自己是在澳門大學第一次接觸到著名的莎士比亞的作品。「我看到大學生在表演《羅密歐與茱麗葉》,令我對不同的文化大開眼界。就在那時,我意識到大學生活是體驗獨特的渠道。」
據這位教授介紹,澳門大學一直積極組織文化活動,並推廣由學生主導的活動,而這些都有助將國際視野融入本地學術環境。此外,涉及多所大學的合作研究項目也能讓學生接觸到了不同的學術風格和先進的科技。「這種合作有助我們提高技能,開闢新的學習機會。」
聖若瑟大學副教授Priscilla Roberts亦提到聖大為促進國際交流所作的努力。她舉例指,「929挑戰」創業競賽匯聚了來自巴西、澳門和其他葡語國家的學生,共同開展創業和可持續發展項目。「這些合作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國際團隊合作和項目管理經驗。」
她認為,這項比賽已成為澳門的一項重要活動,展示了高等教育國際合作的裨益。「這些活動通常由少數熱心人士推動,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國際視野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