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公營醫療壓倒私家診所

公營醫療壓倒私家診所

王美美

澳門絕大部分本地居民均享有免費公營醫療服務,但本地醫生認為,免費醫療帶來的後果就是公營醫療負擔越加沉重,而私家診所卻無立足之地。醫療界議員則指出,公營醫療服務應是以預防醫療、公共衞生宣教的方向發展,而非與私家醫生提供同一種服務,造成競爭。

私家診所受壓

在2004年開始自己開診所的梁醫生表示,由疫情初期至今,到診所看病的患者數量較以往減少超過於一半,可能只有四分一的病人來就診,加上其後衛生局呼籲私家診所暫停提供醫療服務、對疑似新冠感染症狀的病人向當局申報並安排病人接受病毒檢測等措施,都對私人診所造成影響。

開業23年私家診所的立法會議員陳亦立稱:「20年來,私人醫療界多年來都有一種感受,就是對政府來說,公營醫療是親生子,鏡湖、科大醫院和受資助診所是契仔,私家醫生是遊艇仔。」

他指出,私家診所最大的難處是要與免費的衛生中心競爭。此外,本澳私家診所相對公營醫療受到的規範較多,他舉例,私家診所不可開展輔助生殖服務,是由於當局認為私家醫生有可能作出違反醫療道德的不合法服務,但他表示,若發現醫生違反職業守則,取消執照對於醫療專業人員來說就是最大懲罰,不應該因個別人士有可能違反醫療道德,便「斬腳趾避沙蟲」,不準全行開展新的醫療項目。

他提出:「事實上公營醫療應向公共衛生、預防醫療、衞生宣教的方向發展,看症不應該是主力,也不應該與民間醫療提供同一種醫療服務,甚至是發展新的醫療項目與私人醫療市場競爭。」

除了疫情,行政長官賀一誠在立法會上更明言,離島醫院及專科大樓啟用後,將進一步衝擊本地私人診所。「離島醫院專科大樓的開設,再加上好的醫療團隊,增加很多好的項目,對私人診所是更大衝擊,你們一定要面對這個現實。」

現受聘於私家診所的馮醫生相信,離島醫院啟用後,不僅是私人診所,其地本地醫院亦會受到衝擊,她批評政府把公營醫療「做得越來越大」,導致私人醫療市場萎縮。「因為公共醫療開支只會越來越多,市民有錢無錢都去先免費的衛生中心,政府想減開支也減不了。」

延伸閱讀:私立醫院功不可沒

擁有香港中文大學家庭醫學文憑的梁醫生則認為,私人基礎醫療醫生可提供家庭醫學服務,不單是看症,亦可長時間了解及跟進病人及其家庭病患史,從而作出綜合診斷。「3年前有位小朋友發高燒,之後他的家人亦高燒來看病,這很明顯是全家感染流感,但如果全家分別去衛生中心看不同醫生,可能未必發現到問題。」

她續指:「基層醫生是有其必要性,只是政府未必看到我們的努力,甚至在疫情期間對私家醫生沒有支援,直到市面上已買得到防護用品後,才讓每位私家醫生去牌照科領取一個防護面罩。」

向上流動的機會

賀一誠曾表示,未來會以發展專科服務及大健康產業為本澳的醫療改革方向,並希望一部分就讀於醫科大學的畢業生可回來就業,通過參與北京協和醫院的工作計劃,吸取治療疑難雜症的經驗,培養他們成為本地專科醫生人才。

已執業15年的馮醫生表示,她本人亦很希望接受專科培訓成為專科醫生,但在專科培訓制度訂立前,本澳專科培訓制度不一,不少醫生在外地修讀醫學學位,現時的執業的私家醫生根本不具條件報考入讀專科培訓。「新法規無賦予私家醫生向上流動的機會,這完全不公平。」

據今年1月 1日起生效的《醫學及護理專科培訓程序施行細則》補充性行政法規,訂定專科醫生培訓的錄取程序由「醫學專科學院」負責。本報就報考入讀專科培訓的資格及要求向澳門醫學專科學院查詢,至截稿前仍未收到回覆。

身兼澳門醫務界聯合總會會長陳亦立亦提及,澳門與內地專科醫生培訓制度存在差異,特別是培訓年期和培訓內容、要求、形式等均不同。他向政府提出的書面質詢中指出,若本地年輕醫科生遵循行政長官呼籲參與協和醫院1-2年的工作計劃,這批到北京接受專科培訓的醫生又能否獲得澳門醫學專科學院承認。「若這批年青醫生在協和醫院做了10年、8年,離開離島醫院後,原來澳門醫學專科學院不承認他們是專科醫生,沒有了晉升階梯,他們如何有得選擇?」

據北京協和醫學院專科醫生培訓細則第三條《培養年限、時間分配、培養模式及分流》中訂定,培養專科醫生年限為3-5年,並將根據各專科醫師培訓實施細則執行所需年期。

梁醫生亦指出,現時仍有部分畢業幾年的醫生因為薪金問題,在不同的診所掛單做「外賣醫生」,亦有人迫於無奈要轉行,她概嘆這些醫生是寶貴的社會資源,畢業後卻不能一展所長,相當可惜。「政府說不夠醫護人手,為甚麼不給這批醫生培訓機會,而白白流失人才,這是政府的責任,長年沒有培訓的機制,現在開始有醫學專科學院,但亦要有晉升的階梯。」

陳亦立重申,他完全支持離島醫院與協和醫院合作,認為這可通過借助外力在短期內提高本澳的專科醫療水平,但他亦希望離島醫院在發展旅遊醫療之外,應以培養澳門醫療專科人才為首要任務。

醫療改革怎麼走?

按衛生局的資料顯示,政府平均每年投放四億澳門元在醫療補貼特別計劃。但兩位受訪醫生皆認為,600元醫療券對私家診所幫助不大。馮醫生表示,患傷風感冒的市民大多數選擇去衛生中心,其他市民可能會把醫療券用在洗牙或看中醫,而非西醫私家診所;梁醫生亦認為,每年藥價都會調升至少5至7%,診所亦會相對地調整診金,但醫療券金額卻多年沒有調整,她希望政府考慮把醫療服務資助擴大至私家醫生。「例如學生長者去鏡湖醫院都有補貼,是否可考慮讓同一批人有50至80元補貼,讓病人有誘因看私人醫生,減輕衛生中心和醫院的負擔。

賀一誠指出,現時本澳每年的醫療開支超過100億澳門元,陳亦立表示,政府醫療開支這麼大,是因為政府很多醫療服務都要全包,現時經濟環境不好,減少病人使用公共醫療資源,就相當於減少開支。他提出,衞生中心提供的基礎保健、常見普通病和長期慢性病的醫療服務,私家診所是完全可以做到。

他提出,55至64歲人群開始較常出現慢性疾病,當中有一部分人未符合資格受衛生局資助享有免費或資助的醫療服務,政府是否可以他們作為試點人群,推行醫療保險先導計劃。「若政府將部分醫療資源撥落全民醫保,政府出資一半或三分二,這樣大約20、30萬人就不用湧去公營醫療排隊,爭資源,市民在看醫生之前也會想一想,而不是『反正去衛生中心看醫生不用錢』,而濫用了公共醫療資源。」

陳亦立表示,醫療改革可以在很多層面做,不單是全民醫保。「政府官員稱保險覆蓋不了特別症,但你計下澳門一年普通病症多還是特別症多?癌症或特別症一年發病率幾百人,你不能夠用一兩個特殊病,就否決了全民醫保不可行。政府可以有包底機制,有幾人換肝換腎、治療癌症、血友病,政府是有數據的。」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