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ício » 前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離世 享年79歲

前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離世 享年79歲

新華社

2021年8月29日,在卸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八年後,比利時人雅克·羅格悄然離世,享年79歲。

對奧林匹克運動,羅格雖未有如其前任薩馬蘭奇那般的再造之功,但他決絕的反興奮劑、反腐敗之舉,以及創辦青奧會這一富有遠見的設想,在這家「百年老店」的歷史上仍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印記。

對中國人來說,他也是一個親切的「老朋友」—他全程見證了中國第一次當上奧運會東道主的歷程,並給予了北京奧運會「無與倫比」的評語。

命運之舟
  
羅格一生與體育結緣。出生在海濱城市的他,3歲起就經常跟隨父母一起出海。青年時代,羅格曾三次參加奧運會帆船比賽,拿過一次世界冠軍、兩次世界亞軍。他還從事橄欖球運動,拿到過比利時聯賽冠軍,為比利時隊先後效力長達10年。
  
34歲時,羅格結束了自己的運動員生涯,進入大學學醫,獲得博士學位後成為一名外科整形醫生。對體育的熱愛,令羅格在從醫之餘,並未遠離奧林匹克運動。退役的那一年,他應邀加入比利時奧委會,後來成為了比利時奧委會主席。
  
他語言上的優勢———除了能說流利的荷蘭語和法語外,還能講英語、德語、西班牙語,成為進一步躋身國際奧林匹克管理層的有利條件。1989年,羅格當選歐洲奧委會主席。1991年,受薩馬蘭奇之邀,羅格成為國際奧委會委員。十年之後,他從薩翁手中接過奧林匹克運動的最高權杖,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羅格在2005年的一次採訪中透露,他在運動員時代從未想過要加入國際奧委會,更別提當國際奧委會主席了,在他看來,「一切都屬於機緣巧合」。
  
在卸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之後,羅格也未遠離體育,出任聯合國秘書長青年、難民和體育問題特使,為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繼續貢獻著力量。

重拳改革
  
儘管掌舵國際奧委會並不在羅格最初的人生規劃中,但他對奧林匹克運動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其治下12年裡,國際奧委會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重拳首先揮向了興奮劑這顆體壇毒瘤。
  
羅格曾說,如果有一天人們因為擔心自己的孩子會使用興奮劑,而不願意送他們去體育俱樂部,那麼這一天的到來也就意味著體育的墮落。因此,從組建反興奮劑委員會到不斷提高奧運會的興奮劑檢測數量,再到促使所有國際單項體育組織接受《世界反興奮劑條例》對違規運動員的嚴厲處罰,他把反興奮劑這把「火」越燒越旺。
  
2004年雅典奧運會開幕前夕,東道主希臘的兩名運動員以發生交通事故在醫院接受治療為由,拒絕接受興奮劑檢測。頂著得罪東道主的巨大壓力,羅格堅決不妥協,最終迫使那兩人退出奧運會,從而向世界體壇昭告了反興奮劑的堅定立場。
  
相比反興奮劑工作,羅格任內的另一項重要改革——奧運「瘦身」計劃,成效則不甚理想。
  
薩馬蘭奇時代,奧運會順應商業化、職業化的時代潮流,迎來脫胎換骨的變化,聲譽漸隆。但奧運會規模日益龐大,給舉辦國家帶來的經濟壓力與日俱增,也讓一些弱小國家望洋興嘆。因此,羅格主張把一些落後於時代、觀賞性差的項目剔除出奧運會,接納一些新興項目,以保持奧運會的活力,同時降低舉辦成本。然而,由於項目調整關乎項目生存發展以及奧運會上各國(地區)的獎牌得失,砍掉舊項目和引入新項目都阻力重重。到羅格卸任時,他提出的將夏季奧運會規模控制在10500名運動員、28個大項的目標未能達成。時至今日,他的繼任者巴赫在位已八年,這一難題依然未能得到解決。
  
羅格曾表示,青奧會是他留給奧林匹克運動的最大遺產。這個由羅格一手創辦、面向15至18歲年輕人的「迷你奧運會」,寄託了讓奧林匹克運動回歸其價值本源、激勵教育年青一代的美好理想。儘管對於創辦青奧會,國際奧委會內部曾有過反對的聲音,但如今,青奧會已經走過11個年頭,先後舉辦了六屆(夏季、冬季各三屆),從激勵更多年輕人參與體育運動,到為奧運會「測試」新項目,再到助力中小城市圓夢奧運,其價值與意義正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中國情誼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成功,三天後,羅格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因為這一緣分,羅格同中國保持著一份特別的情誼。

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期間,羅格先後20餘次來華,北京、上海、西安、南京、廣州等城市乃至街巷社區都留下過他的身影。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羅格三次向中國領導人致函表達慰問,國際奧委會也首批向災區捐款100萬美元。2008年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羅格在致辭中說北京奧運會是一屆真正的「無與倫比」的奧運會。這一評語至今廣為流傳。

羅格對中國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他的秘書曾透露,每次來中國前,羅格都會讓秘書在卡片上寫一兩句中文,並給每個漢字標注發音,通過這樣的方式學上幾句中國話。2003年3月的一天,北京向國際奧委會送審2008年奧運會會徽設計方案「中國印」, 按照慣例,國際奧委會主席要在會徽樣本上簽名確認。那一次,羅格給了在場所有人一個驚喜——他讓秘書取來自己的中國印章和印泥,在會徽樣本上端端正正地蓋上了「羅格之印」。
  
羅格還十分讚賞中國對奧林匹克運動所做的貢獻。過去十幾年裡,他多次為首都文明工程基金會主辦的《文明》雜誌特刊題詞,以表達對該期刊長期推廣奧林匹克文化的肯定與支持。2017年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位於瑞士洛桑的國際奧委會總部。儘管因為身體狀況不佳,那時羅格已久未在公開場合露面,但那一次他仍然來到洛桑的奧林匹克博物館,現場迎接習主席,表達了他對中國的特殊情誼。

智者無形
  
一直以來,羅格給外界的印象是斯文儒雅,沉穩理性,但不苟言笑。接受採訪時,無論問題刁鑽還是輕鬆,他總是面容平靜,語速平緩,喜怒無形。唯一一次例外是在溫哥華冬奧會,開賽前一名格魯吉亞雪橇選手在訓練中意外身亡,悲劇發生後不久,在開幕前的新聞發佈會上,羅格還沒開口說話,眼淚就止不住地往下流。他用顫抖的聲音說:「在冬奧會開幕前,我們失去了一位年輕的格魯吉亞選手,我感到非常難過。」羅格曾坦言,那是他擔任國際奧委會主席12年裡的至暗時刻。
  
在主政國際奧委會時期,羅格追求一種民主、平等的管理方式,大膽充分放權,贏得了同事們的廣泛好評。他表示,自己首先是一名忠實的「聽眾」,傾聽奧運大家庭各方意見,然後再作出判斷和選擇。這或許和他學醫的背景有關。他說:「在給病人看病時,你首先要聽病人描述症狀,再對他進行檢查分析並診斷,最後決定處治辦法。這就是我的做事方式,我不喜歡獨斷專行,我注重團隊合作。」
  
同樣難能可貴的是,身為國際奧委會掌門人,羅格始終保持著運動員的「本色」。當選國際奧委會主席後僅幾個小時,他便宣佈,鹽湖城冬奧會期間他將住在運動員村,而不是國際奧委會總部飯店。這一做法,他一直保持到卸任前的倫敦奧運會。
  
童話《小王子》是羅格最喜歡的一本書。在卸任前的一次採訪中,記者請羅格為自己的國際奧委會生涯作評,他引用了《小王子》當中的一句話作答:「評判自己比評判別人要難得多,要是能評判好自己,你就是一個真正的智者。」

聯絡我們

平台媒體,聚焦中葡關係。

平台編輯部

關於我們

電子報

訂閱平台電子報,縱觀全球新聞

@2023 – Copyright Plataforma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