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馬浩賓(Albano Martins)表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衝擊澳門,政府反應到位,迅速推出一系列措施以緩解危機。但要明白大多數措施的效果只會在「風暴後期」顯現,立竿見影的效果不明顯。他認為,據2018年的職業稅申報表,向中小型企業提供一筆資金損失補貼,以助其發放兩至三個月的薪金,在短期內會更有效果。
馬浩賓表示:「援助金是在特殊情況下推出的一項特別措施。針對目前的情況,我們說的是一個援助企業支付員工薪酬的基金。這無疑是幫助中小型企業的最簡單、最快捷、最安全的選擇。」
那麼如何公平地分配這些補貼呢?馬浩賓對此胸有成竹。「現在是2020年,最近提交的職業稅申報表是2018年的。查看這項清單,政府和稅務部門就能知道各間公司在工資方面的花費,並根據這一數據來分配補貼,以保證企業支付三個月的薪酬。沒有機會作弊。當然,條件是由政府規定的」。
這位專家認為,這是因為「在發生危機時,必須迅速在經濟政策方面採取行動,政府做到了這一點」,儘管他認為「大部分措施都是在危機後提供幫助,而不是針對當前情況」。
「在這場危機中,中小企將會面臨許多複雜的問題。市場需求沒有了,但薪酬和租金卻要照常支付。這些都是很大的負擔。我們面向的是中小企的結構性開支,這些開支急需解決。」
對馬浩賓而言,光看這些措施並說「這些措施是積極的」是不夠的。有必要考慮如何採取最迅速的方式,使措施更有效。
他強調:「現在,公司需要足夠的營運資金來確保運轉。而除了援助金外,沒有任何方式能保障這一點。」
這位經濟學家承認有人不同意他所主張的解決辦法,理由是「此舉不會在資本主義國家中發生」,但他駁稱:「澳門是一個單獨的案例,一個非常小的城市,有著非常特別的條件,澳門的情況和國家不一樣。所以可以這麼做。」
他警告:「援助金是保證公司生存下去的最佳方式。企業能生存,就會有工作。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在此過程中,政府採取的所有措施都需要時間才能落實。而且,當這些措施開始產生效果時,公司可能已無法維持下去。」
被問及援助金所涉及的成本,馬浩賓憶述並指出,2018年政府徵收的所有稅款(不包括賭收)約為180億澳門元,比起目前公布一系列的措施所涉及的大約220億澳門元還要少。
「大家都要吃飯」
他解釋:「一間運營狀況良好的企業通常會有三個月的營運資金。而中小企前一天賺到的錢第二天就會花出去,如果賺得多可能就能支撐一個月的開銷。僅此而已。這意味著如果現在的情況持續超過一個月,這些公司中的大多數都會瀕臨破產。他們不能告訴員工……『等我們收到政府的資金後就會支薪』大家都要吃飯。」
這位經濟學家對未來會可能發生的情況幾乎沒有任何疑問。「如果企業倒閉,就會出現嚴重的危機。幫助人們解決問題的不是3,000澳門元的電子消費券。雖然這可能是唯一可以立即執行的措施,但仍不清楚如何執行」。
馬浩賓認為,在發放援助金的同時「政府應透過立法會尋找一種能在此階段介入房地產市場的方式」。
他解釋:「為什麼?因為在緊急情況下,租金壓力會飆升,所以需要重新考慮這一點。換言之,過去政府在深入瞭解澳門房地產、尤其是租賃市場的嚴峻態勢方面做得太少。現在就要付出代價去控制房地產市場。」
這位專家並表示:「政府宣布的貸款模式很健康,包括明確利息和長期的分期還款額。」
但他續指:「問題是公司還在支付上次颱風『天鴿』襲澳所造成的損失。所以,要到何種程度企業才能生存下去是最基本的問題。因此,有人質疑這些短期措施能否即時見效。為什麼?因為這些措施的批准和執行需要時間,而在這段時間內,危機可能已經過去了,企業也已經倒閉了。」
他說:「這就是問題所在。決定的時機及其效力。我認為,政府宣布的措施的時機不理想,並不適合此情況。」
馬浩賓舉了另一個例子。「關於職業稅,我製作了一張表格來展示政府推出這些措施並未經過深思熟慮。例如,每月收入為17, 500澳門元、計14個月的薪金的人,年底會減稅414澳門元。這是一般人所說的『小人物』。而每月收入35, 000澳門元(14個月薪金)的人會減稅2,077澳門元。這太荒謬了,毫無意義。」
他並得出結論:「這表明他們沒有事先進行過統計」。
安國標 21.02.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