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時間回到一個世紀前,所謂的「咆哮的二十年代」開始上演。那時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中恢復過來的世界,是一個巨大的社會、政治和文化變革時代。在西方,女性在社會中發揮新作用,包括開始有投票權,大眾文化開始出現,投機性的消費主義和資本主義亦誕生,這導致了後來出現的大蕭條、民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興起。那時,中國生活在動蕩的時代,實際上,剛誕生的中華民國,實際上是「軍閥割據」時代,這使北京的政權變得脆弱。隨著孫中山先生於二十年代中期去世,動盪加劇。1920/21年中國北方出現飢荒,亦留下深刻的歷史印記。
實際上,過去是一個遙遠的世界。一百年來,不可否認的是,即使在另一次世界大戰、冷戰和各種衝突之間,世界所取得的進步亦得以見證。科學技術的進步使現實超越小說,全球平均預期壽命增加一倍以上,居住在這個星球上的人口卻增加了四倍。然而,在本世紀的轉折點,不確定性和擔憂出現在社會中。去年下半年,從香港到智利,到厄瓜多爾、黎巴嫩或法國,跨越邊界和各洲的大規模示威活動比比皆是,與不公正、社會不公平等感覺,以及對政治變革的渴望有關。最重要的是,面對迫在眉睫的氣候危機,焦慮和壓迫感與日俱增。
在基礎上顯示的清晰信號必須與上層建築的變化相對應,以使變革出現。從黑格爾的角度出發,對立的矛盾產生出這個複合體。因此,歷史在前進,就像理性和時代精神般。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具體來說,獨立個體的男性(和女性)及有權力的人,可以成為決定的關鍵因素。在儒家思想中,必須以德、仁和來行使這種力量,並在道德上尋找「道」。這是有千里眼的。新年快樂!
馬天龍 03.01.2020